蹇策的意思、蹇策的詳細解釋
蹇策的解釋
謂行步艱難。 唐 孟郊 《石淙》詩之八:“弱力謝剛健,蹇策貴安排。” 清 魏源 《華山西谷》詩之四:“鳥道絶蟻附,猱攀變蹇策。”
詞語分解
- 蹇的解釋 蹇 ǎ 跛,行走困難:蹇足。蹇步。 遲鈍,不順利:蹇澀。蹇滞。蹇拙。蹇運。時乖命蹇。 傲慢。 窮困。 驽馬,亦指驢。 文言語助詞:蹇誰留兮中洲? 姓。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網絡擴展解釋
“蹇策”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含義為行步艱難,常用于古代詩文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蹇策(jiǎn cè):指行走困難或路途艱險。該詞由“蹇”和“策”組合而成:
- 蹇:本義為跛足,引申為行動遲緩、不順(如“蹇澀”“蹇滞”),也指代驽馬或驢。
- 策:原指竹簡、馬鞭,此處與“蹇”結合,可能暗喻“行動方法”,整體強調步履維艱的狀态。
2.文學用例
- 唐代孟郊《石淙》詩:“弱力謝剛健,蹇策貴安排。”
意為體力衰弱時需放棄剛健之舉,行路艱難更需謹慎謀劃。
- 清代魏源《華山西谷》:“鳥道絶蟻附,猱攀變蹇策。”
描寫險峻山路上,攀援如猿猴般靈活的動作也變為遲緩艱難的行走。
3.語境與延伸
- 多用于描繪自然險阻或人生困境,如崎岖山路、體力不支等場景。
- 近義詞包括“蹇步”“艱澀”,反義詞如“健步”“順暢”。
4.現代使用
-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古詩文的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詞源,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蹇策》的意思
《蹇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困窘而有智謀的計策。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蹇策》的拆分部首為“足”和“竹”,其中“足”是表示腳的意思,而“竹”是表示竹子的意思。
《蹇策》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來源
《蹇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字源流字典》中,是由古代的兩個字合并而成。
在古代,“蹇”是表示行走困難的意思,“策”則表示計策、計劃。結合在一起,“蹇策”則表示在困境中産生的智慧計策。
繁體字
《蹇策》的繁體字為「躽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蹇”字的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更加複雜,并且底部的“足”字旁較現代版本更加繁瑣。
而“策”字在古代時寫作「筞」,左邊是一個木字旁,右邊是一個發音為「側」的部首。
例句
1. 他在困境中提出了一條蹇策,成功地解決了難題。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勇敢地迎接挑戰,尋找一個可行的蹇策。
組詞
1. 蹇滞(指行動困頓)
2. 蹇艱(指事物艱難困苦)
3. 身臨其境(指親身經曆)
近義詞
智謀、計策、思謀
反義詞
蠢笨、無計可施、無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