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洛的意思、京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洛的解釋

[capital] 等于說“京城”。本指洛陽,因東周、東漢曾在這裡建都,故稱“京洛”

京洛騷然。——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詳細解釋

亦作“ 京雒 ”。1. 洛陽 的别稱。因 東周 、 東漢 均建都于此,故名。 漢 班固 《東都賦》:“子徒習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

(2).泛指國都。 唐 張說 《應制奉和》詩:“總為朝廷巡幸去,頓教 京洛 少光輝。” 清 方文 《送王涓來應試北上寄陳吏部》詩:“ 京雒 故人如借問,勿言 江 漢 有垂綸。” 劉國鈞 《辛壬之間雜詩》之一:“故園南望渺鴻魚, 京洛 飄零感歲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京洛”是一個曆史地理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起源

  1. 專指洛陽
    “京洛”最初是洛陽的别稱,因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東漢(25年-220年)兩代在此建都而得名。例如:

    漢班固《東都賦》提及“京洛”指洛陽的規制。

  2. 詞源解析
    “京”意為都城,“洛”指洛陽,合稱“京洛”即“京城洛陽”的簡稱,而非指代多個都城(如長安與洛陽的合稱)。

二、引申與擴展

  1. 泛指國都
    後世逐漸用“京洛”代指不同朝代的都城。例如:

    • 唐代可指長安或洛陽;
    • 清代文獻中“京洛騷然”的“京洛”則指北京。
  2. 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古代詩詞常以“京洛”隱喻政治中心或繁華都市,如張說《應制奉和》詩中的“京洛”象征唐朝國都的輝煌。

三、常見誤解與辨析

四、現代使用

現代語境中,“京洛”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如北京洛陽商會名稱中的“京洛”兼具曆史淵源與地域聯結的雙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清稗類鈔》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京洛》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京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常常用來表示中國曆史上的兩個重要城市,分别是北京和洛陽。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京洛》的拆分部首是“亠”和“氵”,拼寫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其中,部首“亠”表示“頭”,筆畫數為2;部首“氵”表示“水”,筆畫數為3。

來源

《京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發展。在中國曆史上,北京和洛陽都曾經是中國的首都,因此被稱為“京洛”。北京曾經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首都,洛陽則是東漢、北魏、隋、唐四個朝代的首都。

繁體

《京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京洛》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上并沒有太大差别,仍然是用兩個字來表示。

例句

1. 北京和洛陽都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京洛”。

2. 北京和洛陽曾經都是中國的首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曆史時期。

組詞

組詞示例:京城、京郊、京劇、京畿、京師。

近義詞

近義詞示例:古都、都城。

反義詞

反義詞示例:地方、鄉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