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洛的意思、京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洛的解释

[capital] 等于说“京城”。本指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在这里建都,故称“京洛”

京洛骚然。——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详细解释

亦作“ 京雒 ”。1. 洛阳 的别称。因 东周 、 东汉 均建都于此,故名。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徒习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

(2).泛指国都。 唐 张说 《应制奉和》诗:“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 京洛 少光辉。” 清 方文 《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 京雒 故人如借问,勿言 江 汉 有垂纶。”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京洛”是一个历史地理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一、本义与起源

  1. 专指洛阳
    “京洛”最初是洛阳的别称,因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东汉(25年-220年)两代在此建都而得名。例如:

    汉班固《东都赋》提及“京洛”指洛阳的规制。

  2. 词源解析
    “京”意为都城,“洛”指洛阳,合称“京洛”即“京城洛阳”的简称,而非指代多个都城(如长安与洛阳的合称)。

二、引申与扩展

  1. 泛指国都
    后世逐渐用“京洛”代指不同朝代的都城。例如:

    • 唐代可指长安或洛阳;
    • 清代文献中“京洛骚然”的“京洛”则指北京。
  2. 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古代诗词常以“京洛”隐喻政治中心或繁华都市,如张说《应制奉和》诗中的“京洛”象征唐朝国都的辉煌。

三、常见误解与辨析

四、现代使用

现代语境中,“京洛”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如北京洛阳商会名称中的“京洛”兼具历史渊源与地域联结的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清稗类钞》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京洛》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京洛》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常常用来表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城市,分别是北京和洛阳。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京洛》的拆分部首是“亠”和“氵”,拼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其中,部首“亠”表示“头”,笔画数为2;部首“氵”表示“水”,笔画数为3。

来源

《京洛》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北京和洛阳都曾经是中国的首都,因此被称为“京洛”。北京曾经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首都,洛阳则是东汉、北魏、隋、唐四个朝代的首都。

繁体

《京洛》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京洛》这个词在古代写法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仍然是用两个字来表示。

例句

1. 北京和洛阳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京洛”。

2. 北京和洛阳曾经都是中国的首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组词

组词示例:京城、京郊、京剧、京畿、京师。

近义词

近义词示例:古都、都城。

反义词

反义词示例:地方、乡村。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舌之声胞族被板贝叶文泵房不洎常胜将军慈泽毳锦达麽雕镂斗心眼儿風豔府兵感验戈伐裹糇鸿飞冥冥还愿呼吼楗柅急慌精明能干踡跼鞫报角抵浚削磕膝头子历阪笼制泸州市忙忙迭迭密实摸底纳贿脑球牛胶堋的破露歉荒窍牖起办齐肃秋瑾驱劳沈叹受材手携手衰罢水火之中死伤淘气条派同袍同泽团练頽响亡厌梧丘之魂遐遯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