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ital] 等于说“京城”。本指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在这里建都,故称“京洛”
京洛骚然。——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亦作“ 京雒 ”。1. 洛阳 的别称。因 东周 、 东汉 均建都于此,故名。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徒习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
(2).泛指国都。 唐 张说 《应制奉和》诗:“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 京洛 少光辉。” 清 方文 《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 京雒 故人如借问,勿言 江 汉 有垂纶。”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京洛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合成地名,指代长安(今西安)与洛阳两座都城。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原义特指东汉都城洛阳,如《东都赋》中“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至唐代逐渐演变为对两京的并称,如《新唐书》将“京洛”与“江淮”对举,体现其政治中心地位。
从构词法分析,“京”本义为高丘,《说文解字》释作“人所为绝高丘”,后引申为国都;“洛”专指洛阳盆地,因洛水得名。二字组合后形成特定文化地理概念,既包含都城方位指向,又承载着“天下之中”的空间认知。李白《秋夜独坐怀故山》中“虽游京洛间,志气颇自若”,即展现士大夫阶层对都城的复杂情感。
在文学意象层面,京洛常作为盛世符号出现,如陆游《剑南诗稿》所述“京洛画角哀,辕门铁衣冷”,既指具体都城,又隐喻国家兴衰。这种双重语义在明清小说中进一步强化,《金瓶梅》等多用“京洛风尘”喻指名利场的浮华虚妄。
现代汉语词典中,京洛被定义为历史地理名词,特指汉唐时期的东西二京。《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着重强调其历时性特征,指出词义随都城迁移产生的地理范畴扩展。当前学术研究主要从都城文化、历史地理两个维度进行诠释,相关成果可见《中国古都研究》等权威期刊。
“京洛”是一个历史地理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专指洛阳
“京洛”最初是洛阳的别称,因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东汉(25年-220年)两代在此建都而得名。例如:
汉班固《东都赋》提及“京洛”指洛阳的规制。
词源解析
“京”意为都城,“洛”指洛阳,合称“京洛”即“京城洛阳”的简称,而非指代多个都城(如长安与洛阳的合称)。
泛指国都
后世逐渐用“京洛”代指不同朝代的都城。例如:
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古代诗词常以“京洛”隐喻政治中心或繁华都市,如张说《应制奉和》诗中的“京洛”象征唐朝国都的辉煌。
现代语境中,“京洛”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如北京洛阳商会名称中的“京洛”兼具历史渊源与地域联结的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清稗类钞》等文献来源。
百龄褊心布置灿烂昌炽朝序赤族传召纯正无邪逮下貂狗相属定义短狐独吉独头茧翻正官秩果饵汉律寒梅呵察吼疾弧剌豁出肩甲寄居蟹精至九英极心军垒考量良蜩敛席离坐密翳磨踵灭顶烹宰辟讳平博拼争钦不定榷取软顽赡切申甫事别市钱首曹私货丝麻斯须贪愎忒煞天亮通信连问题握铅无后县帖夏五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