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靖节徵士的意思、靖节徵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靖节徵士的解释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赵嘏 《赠桐乡丞》诗:“若教 靖节先生 见,不肯更吟《归去来》。”亦省作“ 靖节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无名氏 《傍妆台·归隐》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如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靖节徵士”是中国古代对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尊称,这一称号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评价,需从字义、历史背景及文化象征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靖节

    “靖”本义为安定、平定(《说文解字》:“靖,立竫也”),引申为谦恭、使秩序井然;“节”指气节、操守(《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二字合称“靖节”,意为坚守清高淡泊的志节,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友人私谥其为“靖节”,表彰其“贞志不休,安道苦节”的精神。

  2. 徵士

    “徵”指朝廷征召,“士”为知识分子。“徵士”特指受朝廷征召却拒绝出仕的隐士(《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陶渊明曾多次拒绝刘宋政权的征辟,故得此称。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象征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至刘宋初(约365-427年),时局动荡,门阀政治腐败。他先后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田(《晋书·陶潜传》)。其诗作如《归去来兮辞》《饮酒》系列,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意象,构建了田园诗的美学范式,更以“靖节”精神成为士大夫“仕隐抉择”的典范。

三、后世评价与影响

唐代王绩、白居易,宋代苏轼等均推崇陶渊明的人格与文学成就。苏轼评其:“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东坡题跋》)。梁启超更称其为“六朝第一流人物”。“靖节徵士”遂成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隐逸”的符号化表达,象征知识分子对独立精神与道德理想的坚守。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靖节徵士”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私谥,主要用于表彰其人格与生平。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语构成与基本含义

2.历史背景与出处

3.文化意义

4.常见误解辨析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如《归去来兮辞》《饮酒》系列)可结合其谥号内涵进一步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牛车鞭箠编遣表决器兵法诐说裮被倡和承天命憷场地利垩化耳视目食芳猷缝腋宫角观采贵上横噬化蝶猾民黄米黄水疮慌惘惛塞极崇讦奏静退尽饰絶亡昆仑县圃连宗吏典戾谬瞑眴偏闰蒲帆窍凿弃播清浰撒子神号鬼泣深空疏服顺耳随计天刑龆发土调屯困亡书晩来五谷不升污闻遐明相戛小家子相绡帕饩赂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