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旌竿的意思、旌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旌竿的解释

亦作“ 旌干 ”。旗竿。 唐 郑愔 《塞外》诗之三:“边声入鼓吹,霜气下旌竿。”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排仪仗,列旌干,疾忙到此设香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旌竿(jīng gān)指古代悬挂旌旗所用的长杆,通常以竹、木制成,顶端装饰羽毛或旄牛尾,用于仪仗、标识或传达号令。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单字释义

    • 旌:《说文解字》载:“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指用羽毛装饰旗首的旗帜,象征引领与表彰。
    • 竿:《说文解字》释为“竹梃”,即竹制长杆,后泛指长棍状支撑物。

      二字合成“旌竿”,特指竖立旗帜的杆柱。

  2. 词义演变

    唐代起成为固定词汇,如杜甫《送李校书》诗:“云晴吹芳甸,旌竿鸣春鸟。”指旗帜与旗杆的组合体,后泛指旗杆。


二、形制与功能

  1. 材质与装饰

    • 主体为竹、木长杆,高可达数丈。
    • 顶端饰以牦牛尾(旄)或彩色羽毛(羽葆),如《后汉书·礼仪志》载:“羽葆幢,以方色旌竿悬之。”
    • 部分刻有纹饰或系铃铛,用于发声传令。
  2. 用途分类

    • 仪仗标识:帝王出行或军队列阵时彰显威仪(如《周礼》载“王建大常,诸侯建旌”)。
    • 指挥号令:战场中通过摆动传递指令(《武备志》称“旌动则进”)。
    • 表彰功勋:官府门前立旌竿表彰忠孝节义(见《明会典》)。

三、文化象征

  1. 权力象征

    高耸的旌竿代表统治权威,如《礼记·曲礼》载“旌旗以昭德”,凸显等级秩序。

  2. 精神符号

    文人诗词中喻指志向高远,如陆游“壮岁旌竿拥万夫”,借旌竿抒写报国情怀。


四、现代遗存

今多见于仿古建筑(如孔庙、城楼)及传统节庆仪仗。福建等地的“旌旗舞”仍保留竖立彩旗竿的习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旌竿”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解释


二、字义分解

  1. 旌(jīng):
    • 古代一种旗杆顶端装饰彩色羽毛的旗子,后泛指旗帜。
    • 引申为“表彰”,如“旌表”。
  2. 竿(gān):
    • 竹子的主干,后泛指长杆,如“钓竿”“旗竿”。

三、文献例证

该词在古诗文中多次出现,例如:


四、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旗帜的竖立场景,如战场、仪仗队列或建筑装饰,体现庄重或威严感。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褊直邴郑博山炉博杂财粮曹主朝帽逞富车辕赤旂赤篆仇人相见,分外眼睁愁吟磁州窑搭把子澹灾丁穷范模风动风土性植物分殊菰粱害忌胡柴货值剑戟森森家下棘门仅仅稽颡膜拜鸡嗉九体考定客行困摧良奥吏家理考罗韈满岁片鸿篇记平均嫔物峭巘清吟痊瘥雀屏桑公审辨世上无难事食筯丝绵淟浊退笔冢外第下里祥祯弦望戏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