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幹屍。《漢書·楊王孫傳》:“其屍……裹以币帛,鬲以棺槨,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臘。” 宋 蘇轼 《遊桓山會者十人以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為韻得澤字》:“弔彼泉下人,野火失枯臘。” 明 劉基 《郁離子·蹶叔三悔》:“形如枯臘,人無識之者。” 章炳麟 《哀山東賦》:“ 管仲 化為枯臘兮, 魯連 瘞於蒿裡。”
(2).謂幹瘦。 晉 葛洪 《抱樸子·極言》:“面無光色,皮膚枯臘,脣焦脈白,腠理萎瘁者,血減之證也。”亦指幹瘦的身軀。 清 金農 《不睡枕上口號》之二:“居然枯臘稱尪羸,煑藥空堂試一匙。”
(3).指筍幹。 宋 朱熹 《筍脯》詩:“南山春筍多,萬裡行枯臘。”
枯臘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圍繞"幹燥"與"祭祀"兩個維度展開:
一、本義溯源 《漢語大詞典》記載,"枯臘"最初指代經風幹處理的肉制品,《齊民要術·脯臘》有載:"作五味脯法,正月、二月、九月、十月為佳……用鵝、雁、雞、鴨、鴝、兔、生魚皆得作",這種傳統臘制工藝可追溯至先秦祭祀禮儀,古人将犧牲制成臘肉以供奉神明。
二、語義延伸
三、現代語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兩項釋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文獻研究、傳統工藝及文學創作領域。其語義演變過程完整呈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從實用到修辭的發展軌迹。
“枯臘”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指幹屍
最早見于《漢書·楊王孫傳》,描述屍體因防腐處理未腐爛形成的幹屍狀态。例如“郁為枯臘”(屍體幹癟如臘肉)。蘇轼詩句“野火失枯臘”也指埋葬後殘留的幹屍。
形容幹瘦狀态
用于描述人體或生物極度消瘦,如《抱樸子·極言》中“皮膚枯臘”(皮膚幹癟無光澤)。清代金農詩句“居然枯臘稱尪羸”進一步引申為虛弱病态。
指筍幹
在宋代文獻中特指加工後的幹筍,如朱熹《筍脯》詩“萬裡行枯臘”,描述筍幹便于長途運輸的特性。
可通過漢典或《漢語大詞典》查閱古籍原文用例,其他網絡釋義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典籍注疏。
腤臜奧薮蠶蛾長少春賬啜息丹渥倒卓铎鞘二許沸騰逢澤俯察改業鬼擊紅苕護秋謇謇谔谔解愠矜情作态救護船卷筒紙蕨攗可人勞心焦思勞醉零位盧扁門刺門役渺無人蹤命客侔狀念曲尼幹凝目坡撇破顔樵翁铨定冗滞睿曲森散山戶煞手鐧生佛攝追十八開逝湍松湍蘇菜镗鎝痛改前非痌切偉辭五鬥祿獻詞響蔔響聲相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