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杯柈舞 ”。
杯盤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杯盤舞最早可追溯至晉代(公元265-420年),在晉太康年間(280-289年)被稱為《晉世甯舞》,具有祈福國泰民安的寓意。部分學者認為其可能源自漢代的手盤舞,後經改良加入杯具,形成獨特表演形式。
道具特征
以耳杯、盤等酒具改制而成,早期為手執杯盤翻轉表演,後發展為盤舞結合。晉代《杯柈舞》中要求舞者“手接杯盤反複之”,強調手部技巧。
技術争議
存在兩種觀點:
作為宴樂舞蹈,兼具娛樂性與雜技性,反映了晉代貴族階層的生活風貌。其“反覆杯盤”的動作被賦予“四海安甯”的象征意義。
注:部分表演細節因史料記載差異存在學術争議,需結合考古圖像進一步考證。
《杯盤舞》是指一種古代文藝表演形式,通常由表演者手持杯盤在舞台上舞蹈或表演各種技藝。
《杯盤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皿和舞,其中“木”表示與木材相關,皿表示與器皿相關,舞表示與舞蹈相關。這三個部首分别占據了整個詞的意思。
《杯盤舞》的總共有18個筆畫。
《杯盤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宮廷或廟堂中的宴會或祭祀儀式中,會有專門的舞蹈表演者手持杯盤進行表演,以娛樂或表達敬意。
繁體字“杯盤舞”與簡體字“杯盤舞”拼音相同,隻是字形有些許差異。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曆代字形的變化,古時候的“杯盤舞”可以以不同的字形來表示,但整體意思保持不變。
1. 他在舞台上表演杯盤舞,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今晚的晚會會有一場精彩的杯盤舞表演。
1. 杯具:指不幸遭遇的事情。
2. 盤算:指計算和謀劃。
3. 舞蹈:指以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
4. 舞台:指供演員表演的平台。
近義詞:舞蹈表演、器械舞。
反義詞:賽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