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勘的意思、校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勘的解釋

[Xiaokan,officer] 宋代校訂宮中藏書的官名

詳細解釋

(1).指對同一書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關資料加以比較核對,以考訂其文字的異同和正誤真僞。 唐 白居易 《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獨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 歐陽修 《書<春秋繁露>後》:“予在館中校勘羣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重複。” 胡適 《重印乾隆壬子本<紅樓夢>序》:“他料定讀小說的人決不會費大工夫用各種本子細細校勘。”

(2).猶核實。比較核對。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職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狀,申尚書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議訖,申省,省司議定,然後聞奏。”《元典章·刑部二·獄具》:“照得先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詳,遍行合屬依例施行去訖。”

(3). 宋 代校訂宮中藏書的官名。《宋史·歐陽修傳》:“ 脩 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校勘是漢語文獻學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對照不同版本的古籍或文獻資料,比對其文字異同,訂正傳抄、刊刻過程中産生的訛誤,最終恢複文本原始面貌的學術活動。該術語源于古代藏書整理實踐,《漢書·藝文志》最早記載“校雠”工作,即“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形象描繪了校勘的基本方法。

從專業維度解析,校勘包含三個核心層面:第一,版本學基礎,需系統收集同一文獻的多種傳世版本,如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第二,文字考辨,運用訓诂學、音韻學知識分析異文,例如《論語》中“政”與“正”的形近緻誤現象;第三,校記撰寫,清代學者顧廣圻在校刻《說文解字》時首創“考異”體例,将校改依據詳細記錄在案。

現代校勘學發展出對校、本校、他校、理校四法,王叔岷在《校雠學》中強調需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對校法側重版本比對,本校法注重文本内在邏輯,他校法參考同類典籍,理校法則依賴語言學規律進行推斷。國家圖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整理工程即采用了這種複合校勘模式。

當代數字人文技術為校勘注入新活力,中華書局推出的《中華經典古籍庫》實現了古籍異文智能标引,學者可通過數據庫快速檢索曆代校勘成果。但人工智能始終無法替代專家對文獻語境、曆史背景的深度把握,這點在《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專家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中得到着重強調。

主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王叔岷《校雠學》中華書局2012年版
  4.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23年第6期

網絡擴展解釋

“校勘”是一個涉及古籍整理與考證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及擴展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校勘(讀音:jiào kān)指通過比對不同版本的古籍及相關資料,考訂文字異同、糾正傳抄或刊刻過程中的錯誤,以恢複文獻原貌的工作。其目标是确保文本的準确性和可靠性,為學術研究提供可信依據。


核心内容解析

  1. 方法與流程

    • 版本比對:搜集同一書籍的多種版本(如手抄本、刻本),對照文字差異()。
    • 背景研究:結合文獻的曆史背景、作者意圖等,判斷文字正誤()。
    • 考訂修正:通過訓诂學、音韻學等方法,解決字詞疑難()。
  2. 曆史淵源

    • 起源于古代對經典文獻的整理,如《周易》中“校短褒長”的思想()。
    • 唐代白居易、宋代歐陽修等均曾參與校勘實踐()。
    • 宋代設有“校勘”官職,專職校訂宮廷藏書()。
  3. 作用與意義

    • 祛疑存真:糾正傳抄錯誤,避免後人誤解()。
    • 學術基礎:為曆史、文學、哲學研究提供可靠文本()。
    • 文化傳承:保存古籍原貌,延續文化命脈()。

應用場景


常見誤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校勘的具體案例或方法論,可參考權威文獻如《校勘略說》()及古籍整理實例()。

别人正在浏覽...

敗財寶賮本年不二味長松稱停賜族攢簇丁鞵飯碗反正撥亂負才符法覆核浮椒閤兒官首翰林院寒麥含襚核武器虎門禍難江漘教條主義解軍金銀機樣開宗刻骨銘心寇奸扣綉朗彈緑褠美唐眠起謀畔跑跶匏革屏移牆立觀搶修谸芊袷袢棄骸輕越诎勝儒秀十成九穩說序四塞素霓擡眼堂房添兵減竈添革裼衣童謠土蠶推枯折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