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增進道德。《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 晉 潘嶽 《閑居賦》序:“是以資忠履信以進德,脩辭立誠以居業。” 唐 李山甫 《司天台》詩:“ 景公 進德星曾退, 漢帝 推誠日為迴。” 陳毅 《悼*********将軍》詩:“患難共朝夕,進德君不朽。”
(2).即進德冠。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進德, 唐太宗 賜貴臣冠也。”參見“ 進德冠 ”。
“進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增進道德修養
源自《周易·乾卦》“忠信,所以進德也”,指通過忠信等品質提升個人道德境界。晉代潘嶽在《閑居賦》序中強調“資忠履信以進德”,體現了對道德完善的追求。現代用法中,常與“修業”連用,例如國家檢察官學院的校訓“進德修業,秉鑒持衡”。
古代冠飾名稱
指唐代的一種禮冠“進德冠”,為太宗賜予貴臣之物,見于明代謝肇淛《五雜俎》的記載。
“進德”既可表達傳統修身理念,也可指具體曆史物件,需結合語境區分。如需更完整文獻,可參考《周易》《五雜俎》及現代機構校訓案例。
《進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修養、培養品德和道德。它強調通過自我修養和不斷進步來提升個人的道德素質。
《進德》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彳。辶作為部首表示“行走”,彳作為部首則表示“行走的小徑”。
整個漢字共由12畫組成。
《進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庸》這本書,它是儒家經典之一。在《中庸》中,進德被描述為一個人心靈的修行和道德的提高。
《進德》的繁體字為「進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現代中文中,《進德》的字形與古時候基本相同,保持着傳統的形态。
1. 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斷進德,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2.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品德,讓他們能夠進德有所成。
1. 進步:指提高、改善。
2. 德行:指道德品行和行為表現。
3. 進修:指進一步學習和修養。
近義詞:進修、進步、提升。
反義詞:退德、堕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