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noon] 中午時分
中午。《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就筐子裡這個人,也是這日午間來打尖的;那和尚把他關鎖在屋裡,扣在大筐底下。” 高延昌 《我的朋友》:“我看見他躺在床上看書,午間也沒去吃飯。”
午間是現代漢語常用詞,指一天中太陽位于正南方向的時段,通常對應現代計時制的11時至13時之間,核心含義為中午時分。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甲骨文中“午”象形為舂米棒槌,後借作地支第七位,對應一天中的正午時辰(11-13點)。《說文解字》注:“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 此義項奠定其時間指向性。
“間”(jiān)表示時段或空隙,《爾雅》釋為“隙也”,二字組合強化了時間節點的概念。
根據漢語規範辭書,定義如下:
“中午;白天的中間時段。” 例詞:午間新聞、午間休息。
“正午,日中。” 引《紅樓夢》第五八回:“至午間,王夫人……清虛觀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
古人以“午時三刻”(約11:45)為陽氣最盛之時,衍生出“午時茶”“端午午時水”等民俗概念。
“中午”與“午間”可互換,但“晌午”多用于口語(如“晌午飯”),“正午”更強調精确時刻(12:00)。
實際使用中,“午間”可延伸至10:30-14:00,如“午間套餐供應時間”。
參考資料
“午間”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段,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中午時分”,即太陽位于天空正南方向前後的時段,一般對應現代時間的11:00至13:00。該詞由“午”(地支第七位,對應正午)和“間”(表示時間區間)組合而成,強調午前與午後之間的過渡階段。
時間範圍
傳統上,“午間”與古代十二時辰中的“午時”相關,但現代使用中更寬泛,可涵蓋整個中午休息時段,例如:
使用場景
常見于日常生活與正式表達中,如:
相關詞彙對比
若需更具體的語境分析(如古籍、方言用法),建議補充例句或使用場景。
晻翳白細胞背雲炳靈寺石窟補實蔔宇城溝陳説癡兒呆女翅果蟲蠹抽抽搭搭毳毛蹙戎粗十番鼎真風樂附尾趕到工關公婆過脈邯鄲市含章殿和鐘紅苕氣黃秀回眷迦維進退失措寄孥極且月舊址積重難反寬恤檑木酹祀略有陵踐螺墨偻行霾暗鳴吒貉裘凄如奇遇瑞露弱習散嬾騷經色如死灰深潭手搖車隨俗浮沈投險香迳消疾消澌霞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