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秘密易于外洩。語本《詩·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洩之謂也。” 石一參 今诠:“牆有耳者,謂牆外有聞之者。”參見“ 隔牆有耳 ”。
“牆有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提醒人們說話或讨論秘密時要謹慎,避免被他人竊聽或洩露。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字面意為“牆壁上長着耳朵”,比喻秘密容易被外界知曉,強調在敏感場合需注意言辭。例如在商議重要事務時,需警惕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古典文獻依據
與“隔牆有耳”的關系
“牆有耳”是更早的表述,後衍生出更常用的“隔牆有耳”,兩者含義相同,均強調防範竊聽。
該成語不僅指物理空間的竊聽風險,也隱喻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如網絡、社交場合)需保持警惕,避免敏感信息擴散。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牆有耳”通過生動的比喻,将抽象的信息安全風險具象化,至今仍廣泛用于強調保密意識。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牆有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牆壁上有耳朵,指在隱蔽的地方也有人在偷聽,形容人們言行不慎會被他人竊聽。
《牆有耳》的拆分部首為⻏(阝)和⺇(耳)。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牆有耳》這個成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據說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吳子兵法》一書中,用來告誡将領要保守軍事機密,不可洩露給敵人。
《牆有耳》的繁體字為「牆有耳」。
《牆有耳》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為「牆有耳」。
他們在會議室裡談論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牆有耳。
類似意思的成語有「家丑不可外揚」、「耳濡目染」等。
類似意思的成語有「牆外有人」。
與《牆有耳》相對的是「牆壁無耳」,指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可以放心自由地交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