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牛角與雞距。比喻武器或精銳部屬。 唐 韓愈 《曹成王碑》:“ 希烈 北取 汴 鄭 ,東略 宋 ,圍 陳 ,西取 汝 ,薄 東都 。王坐南方北向,落其角距。”
(2).比喻黨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倖·士人無賴》:“至 正德 初, 劉瑾 用事, 焦芳 、 張綵 為之角距。” 清 錢謙益 《錢公神道碑銘》:“公禽其爪牙,落其角距。案 徐宣 之家屬,棄市 東海 ,捕 侯覽 之賓客,陳屍 濟陰 。”
“角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在數學、天文學等領域,角距(Angular Distance)指從觀測點到兩個天體形成的夾角。例如,從地球觀測兩顆恒星時,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形成的角度即為角距離。
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
θ = arccos(sin δ_1 sin δ_2 + cos δ_1 cos δ_2 cos(α_1 - α_2))
$$
其中,$α$和$δ$分别代表天體的赤經和赤緯。此概念常用于天文導航和天體測量,如計算行星與太陽的視距離。
在古籍或成語中,“角距”多作比喻:
需注意“角距”與天文學中的“距角”(如行星與太陽的角距離)存在細微差異。後者特指天體相對于太陽的位置角度,而角距的應用範圍更廣。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例證、科學定義及現代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更專業的天文學解釋,可參考權威教材或觀測數據。
《角距》這個詞是指動物角與地面或物體之間的距離。角指動物頭部上的觸角或者尖銳的部分,距則代表距離。
《角距》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角和足,其中角的部首為⺈,足的部首在這個詞中是缺省的。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
《角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是由“角”和“距”兩個字組成的,形容動物的角與地面或物體之間的距離。
在繁體字中,角的字形保持不變,而距的字形變為「距」。
在古代漢字中,角和距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金文中,角的字形為「」,表示了角的形狀;在篆文中,角的字形為「」,并且在下方添加了一橫表示地面;在隸書中,角的字形為「」,略微變化了形狀;在楷書中,角的字形變為了現代常見的「」。
而距的字形在古代字體中,并沒有明确的記錄。
1. 這隻牛的角距與地面有一米之高。
2. 角距是動物體型特征之一。
3. 角距的大小與動物種類、年齡有關。
組詞:角度、距離、足角、足迹
近義詞:高度、垂直距離
反義詞:平坦、接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