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 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 唐 柳宗元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屨,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响发焉。”
(4).比喻贴近之处。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余少长 大梁 ,豢养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间,近在襟带,未尝眼见身到。” 清 唐甄 《潜书·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书於策简,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带;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卫;控制。《魏书·任城王云传》:“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 唐 颜真卿 《谢荆南节度使表》:“窃以 荆南 巨镇, 江 汉 上游,右控 巴 蜀 ,左联 吴 越 ,南通五岭,北走上都,寇贼虽平,襟带尤切。”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藩邦》:“至如 朝鲜 襟带海表,屏障中原,无 朝鲜 则 辽水 东西皆将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襟带双江,俯瞰全市。”
(6).代称防卫或监察之事。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产,以怀逆谋,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长於襟带,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宪,检于静息。”
“襟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指衣襟和腰带,属于古代服饰的组成部分。例如《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未尝解襟带”,描述其孝行。
地理比喻
比喻山川环绕形成的险要地势,如“山水如襟带环抱”。此用法常见于古文,如张衡《东京赋》以“襟带”形容地形屏障的重要性。
象征实用与依赖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尔雅》比作《诗》《书》的“襟带”,强调其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
军事与政治意义
指拱卫、控制要害之地,如“五岳四瀆之襟带”描述战略要地。清代侯方域亦用此词讨论国家定都的地理考量。
文学意象
现代用法中,“襟带”可营造诗意画面,如“愿衣襟带花,愿岁月风平”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及沪江词典()的完整释义。
襟带是一个词,它表示衣服、袍子等前襟部分的带子。
襟带的部首是衣,它由“衣”和“延”两个笔画组成。
襟带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襟带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氏》中,用于形容古代衣服的前襟部分的带子。后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
襟带的繁体写法为「襟帶」。
在古代,襟带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早期襟带的写法为「襟」+「㳄」。
1. 他系好了襟带,准备出门。
2. 她的襟带上有精美的刺绣。
襟带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为许多词组,如:束襟带、解襟带、系襟带等。
襟带的近义词包括:前襟、前衣、领带等。
襟带的反义词可以是胸部、胸衣等,这些词表示的是衣物的上半部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