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衣帶。 三國 魏 曹植 《閨情》詩之一:“齎身奉衿帶,朝夕不堕傾。”《宋書·樂志二》:“禮儀煥帝庭,要荒服遐外。被髮襲纓冕,左袵回衿帶。” 明 陳子龍 《拟古》詩之一:“容華日緬邈,衿帶有餘芳。”
(2).比喻形勢回互環繞的要害之地。 漢 張衡 《西京賦》:“巖險周固,衿帶易守。”《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城池百尺,阸塞要害,關梁之險,多所衿帶。”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五領衿帶,民夷畔換。”
(3).引申為防守險要之地。 晉 葛洪 《抱樸子·釋滞》:“昔 子晉 舍視膳之役,棄儲貳之重,而 靈王 不責之以不孝; 尹生 委衿帶之職,違式遏之任,而 有周 不罪之以不忠。” 王明 校釋:“言棄形勢險要關塞之職守。”
“衿帶”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綜合理解:
本義:衣帶
原指古代服飾中用于固定衣領或系結衣裳的帶子。例如曹植《閨情》中“齎身奉衿帶,朝夕不堕傾”,即以衿帶象征衣飾的端正。在《說文解字》中,“衿”也被解釋為“衣系”,與“襟”相通。
比喻地理形勢要害
常用于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之地。如張衡《西京賦》“巖險周固,衿帶易守”,強調險要地形如衣帶般環繞要害。後漢書和葛洪的《抱樸子》中也用此比喻軍事防守的關鍵位置。
引申為防守險要
進一步從地理形勢延伸至軍事行動,如“衿帶”可代指駐守險要關隘的職責。例如《後漢書》中“關梁之險,多所衿帶”。
成語中的比喻義
在成語用法中,“衿帶”比喻人與人之間情感深厚、關系緊密,如同衣帶與衣領的不可分割。
該詞兼具具象(服飾)與抽象(地理、情感)的雙重内涵,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更多古文例證,可參考《西京賦》《閨情》等原文(來源1、3、7)。
衿帶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指的是用來束縛、紮緊衣領的帶子。通常是圍繞在衣領基部的一根細帶,可以調節衣領的松緊程度。
衿帶的拆分部首是衤(衣服的意思),它由11個筆畫組成。
衿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說文解字》中有關"衿"的解釋是“上衣頸部的布條”。
衿帶的繁體字為「襟帶」。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衿帶的古代漢字寫法是「襟帶」,其中的「襟」是指上衣的領口,「帶」則表示帶子。
1. 她用衿帶紮緊了自己的襯衫領口。
2. 衿帶上的花紋與衣物相得益彰。
3. 這種衿帶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進行調節。
1. 衣領:指衣服的領口部分。
2. 襟口:指上衣的領口。
3. 帶子:指一種用于束縛或系紮的長條狀物品。
1. 領帶:指男士正裝上系在領口處的帶子,用以裝飾。
2. 系帶:指用帶子紮緊衣物或鞋子等。
沒有明顯與衿帶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