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ire from public life] [鳥]收攏翅膀,不再飛翔。比喻退隱
(1).斂翅止飛。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猛獸将擊,必弭毛帖伏;鷙鳥将搏,必卑飛戢翼。”《藝文類聚》卷五引 漢 劉桢 《大暑賦》:“獸喘氣於玄景,鳥戢翼於高危。” 明 何景明 《明山草堂賦》:“鳥戢翼以林栖,魚適性以淵潛。”
(2).喻歸隱或謙卑自處。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後令》:“在昔晦明,隱鱗戢翼。” 唐 李邕 《鹘賦》:“寧竭力之利人,曷戢翼以存己。” 明 張居正 《答翰長公東塘書》:“然詞林前輩,蹶而復振者,不可縷數,願且戢翼卑栖,飜飛固有日也。”
“戢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鳥類收斂翅膀、停止飛翔的動作。例如:
成語“隱鱗戢翼”(yǐn lín jí yì)進一步延伸了比喻,既指隱藏危險(如魚藏鱗、鳥藏翼),也可形容深藏不露的重要事物。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查閱原始出處可參考《吳越春秋》《藝文類聚》等典籍。
《戢翼》是指像鳥類等動物收起或合攏翅膀的動作或狀态。戢翼在這裡是一個動詞,表示收攏或折疊翅膀。
《戢翼》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戈部,右邊是羽部。
戈部的筆畫數為4,羽部的筆畫數為10。
《戢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最早來源于《詩經·君子偕老》這首古詩,意思是合攏翅膀。後來逐漸引申為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收斂自己的意圖。
在繁體字中,“戢翼”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使用中,對于《戢翼》一詞沒有明确的古漢字寫法記錄。
1. 鳥兒飛過天空,感受到危險的時候會戢翼躲避。
2. 他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總是戢翼藏掖,不輕易與人交流。
1. 戢翼騰飛: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在沉靜或安撫之後重新展翅高飛。
2. 戢翼揚眉:形容抑制自己的情感或表達,展現出内心的喜悅或興奮。
1. 收翼:與戢翼意思相同,是指将翅膀合攏。
2. 折翼:指翅膀受傷或被禁锢而無法展開。
1. 展翼:與戢翼相反,指展開翅膀飛翔。
2. 散翼:指翅膀張開後靜止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