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說東海中的山名。 漢 王充 《論衡·亂龍》:“上古之人,有 神荼 、 鬱壘 者,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居 東海 度朔山 上,立桃樹下,簡閲百鬼。” 晉 傅玄 《桃賦》:“望海島而慷慨兮,懷 度朔 之靈山。” 明 劉基 《蔣山寺十月桃花》詩:“ 度朔 煙霞違夢想, 武陵 雲水怨歸來。”
度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神話與文獻進行解析:
“度”指跨越、經過(《說文解字》:“度,法制也”,引申為計量跨越);“朔”原指北方或月初(《爾雅·釋訓》:“朔,北方也”),此處特指神話地名。二字組合專指傳說中的度朔山,見于漢代文獻記載。
神山定位
據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佚文(今本無):“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 此山被描述為鬼魂出入的邊界,位于東海桃都山附近。
民俗象征
該山以“桃木鎮鬼”的信仰聞名:“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 由此衍生出除夕懸挂桃符(後演變為春聯)的習俗,成為驅邪納祥的文化符號。
後世文學中“度朔”多代指:
在《漢語大詞典》中歸納為:“古代傳說中東海的山名。山上有大桃樹,為鬼魔出入處,神荼、郁壘二神在此執葦索縛鬼。”其文化内核已融入民俗信仰,成為中華鬼神話體系的重要地理坐标。
參考文獻來源
注:古籍原文鍊接因版權限制未提供,可通過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或“國學網”檢索驗證
“度朔”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基本含義
“度朔”指古代傳說中東海的一座山,又稱“度朔山”。據《論衡·亂龍》等文獻記載,這座山與神荼、郁壘兩位門神相關,他們在此處桃樹下執掌百鬼。
文化背景
在道教神話中,度朔山所在區域被視為幽冥之地(如酆都),與酆都大帝、五方鬼帝等信仰相關。古詩文中常以此山象征仙境或神秘之境,如傅玄《桃賦》提及“懷度朔之靈山”,劉基詩中亦有“度朔煙霞違夢想”等描述。
基本含義
讀音同為“dù shuò”,意為“衡量事物準确無誤”,源于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強調客觀公正的評估。
使用場景
多用于讨論考核、評分的公正性,例如考試閱卷、績效評估等需嚴謹衡量的場合。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學術文獻時優先參考第一種解釋,日常用語中則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傍牌軷壇把握邊漕飑飑表演唱踩高跷充贍辍防除頭出頭鳥貸券倒裳索領登登笃笃帝輔鬥牌鬥舞焚椒棼嚣孤哀子關闬害酒鶴壽賀知章鴻胄後敍解簪九年面壁開光曠途闚問老來子論策名卿钜公暮耋木印逆胡旁轉烹銀骈複嫖經清華大學擒執擾乂儒肆三日仆射上願舍利生長沈酣四膏孫卿子陶藝土蝗屯候僞行微矰文錯無萬千仙飛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