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merly acknowledge sb. as one's master;pupil dircetly taught by a master] 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
及门弟子
《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 陈 蔡 者,皆不及门也。’”本谓现时不在门下,后以“及门”指受业弟子。《元史·许谦传》:“乃门之士著録者千餘人。” 明 归有光 《孟子叙道统而不及周公颜子》:“其不叙 颜子 者,夫亦以在我者言之,则 孟子 之私淑,盖自附于及门,其视 颜子 犹儕辈焉。” 清 刘大櫆 《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而 张 公于及门中,独爱重公。”
“及门”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及门”最初指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即直接受教于老师的弟子。例如“及门弟子”即表示亲自接受师承的学生。
《论语》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原意是孔子感叹曾跟随他在陈、蔡两地经历困苦的弟子们,后来都不在门下(未继续受教)。
后世引申
汉代以后,“及门”逐渐演变为受业弟子的代称。如《元史·许谦传》记载“及门之士著録者千餘人”,即指门下学生众多。
部分资料提到“及门”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引申义,但这一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以“受业弟子”为核心含义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典籍。
《及门》是一个成语,意为到达某个阶段或者达到某个水平。
《及门》的部首是又,笔画数为5。
《及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古代,成为进士是士人中的最高荣誉,而进士的称号又称为“及第”。所以,《及门》中的“及”即是及第,表示达到了某个阶段、进入了某个门槛。
繁体字中,“及”写作“及”字,而“门”则写作“門”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是有一些差异的。以《及门》为例,古代的写法是“及門”,字形更加古朴,书写时每个笔画的笔画顺序和形状也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及门》的例句:
1. 他在考试中得了满分,终于及门了。
2.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及门合格。
与《及门》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1. 及时:表示做事不拖延,准时。
2. 门槛:比喻进入某个行业或达到某个境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与《及门》的近义词是:“及第”,意思相同。
与《及门》的反义词是:“未及”,意为未达到某个阶段或者水平。
悲促犇走婢鱼超达柽柳虫串串出树畜勇词文撮哺抵言笃义恶石罚一劝百封鐍逢孙分毫无爽甘莹根究顾柯蛊丧遑暇黄淤假王劫尘镜鼻锦鳞书饥驱叩门涓细具器食狙伺琅琊累及无辜丽正马祭莽沆明淑鹏天皮婚清旻青斾奇险劝耸三社上斋舍弃世善堂霜涉水浒传水栅踏营通酬通任土场托之空言温秀蜗角鬭争下脚货小布衫萧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