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厘金局的意思、厘金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厘金局的解釋

亦稱“ 釐捐局 ”。征收厘金的機關。又名厘局。《清會典事例·戶部·厘稅》:“ 貴州省 設釐金局二十五處。”《清會典事例·戶部·厘稅》:“﹝ 同治 ﹞十年, 直隸省 天津府 ,改捐輸義館為 天津 釐捐局,抽收百貨釐金。”《文明小史》第九回:“有的因為手中提的禮包分量過重,有的因為籃中所買的菜過多了些,按照釐捐局頒下來的新章,都要捐過,方許過去。” 沉從文 《邊城》二:“地方還有個釐金局。”亦省作“ 釐局 ”。《清史稿·食貨志六》:“是年( 鹹豐 三年) 蘇 常 疊陷,丁、漕無收,乃設釐局於 上海 ,藉資接濟。” 錢仲聯 《黃公度先生年譜》:“ 粵 西故瘠地,南征軍餉,皆挹注於 南 ( 南寧 )梧( 梧州 )兩釐局。”參見“ 釐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厘金局是清代專門征收“厘金稅”的官方機構,屬于地方財政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機構始設于鹹豐三年(1853年),最初為籌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軍費,由刑部侍郎雷以諴在江蘇揚州試行“捐厘”制度,後逐漸推廣至全國。

從職能定位看,厘金局主要負責對過境商品按貨值比例征稅,稅率通常為貨物價值的1%(即“一厘”),征稅範圍涵蓋布匹、糧食、藥材等百餘類商品。其組織結構包括總局、分局和分卡三級,人員由地方督撫委派,具有明顯的地域獨立性。

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該機構運作模式采取“遇卡抽厘”制,商品每經過一個厘卡便需繳納一次稅款。這種重複征稅制度雖充實了地方財政,但嚴重阻礙了商品流通,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全國仍有厘局612處、分卡1272處。1931年國民政府實施稅制改革後,厘金制度被正式廢止。

(注:因未獲取可驗證的權威線上詞典鍊接,本文内容綜合參考中華書局《清史稿校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近代經濟史》等文獻編纂而成。)

網絡擴展解釋

厘金局是清代中後期設立的稅收機構,主要職能和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即"厘捐局",是清政府為征收貨物過境稅(厘金)設立的專門機關,相當于現代稅務局。該制度始于1853年,最初為籌措鎮壓太平天國的軍費而設。

二、核心職能 對通過水陸要道的貨物征收1%的過境稅(即"厘金"),稅種涵蓋百貨、鹽、茶、鴉片等商品。稅收方式包括産地稅、通過稅和銷售稅。

三、曆史沿革

四、機構架構 采用總局-分卡-巡卡三級管理體系,重要關卡如《邊城》描述的湘西茶峒關卡,需憑稅單通行。該制度因重複征稅加重商民負擔,1931年國民政府正式廢止。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原始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搏颡布述唱吟獑猢呈見乘屬丑肉出見蠢迪檢押儲歭村社打幹敵對鼎力相助訂書機兜離防旱革包戈伐宮妓勾捉憨勁花骨頭黃腸回顧展鹡鴒甲文積囤桀敖不馴借口積肥類多亮閃林宗折巾陋淺羅緞艨沖緬遠紐元子畔約慓果乞量曲律求偶取耳瑞相三角童身光是非口舌世間相飾虛收采四并堂彈冠振衣袒帻天王通宵嵬崛萎折威震小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