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送糧食。《舊唐書·王求禮傳》:“ 契丹 陷 幽州 ,饋輓不給,左相 豆盧欽望 請輟京官兩月俸料以助軍。” 宋 歐陽修 《文正範公神道碑銘》:“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紓西人饋輓之勞。”
餽輓:運送糧饷。《新唐書·王起傳》:“ 靈武 、 邠 、 寧 多曠土,奏為營田,以省餽輓。”
“饋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饋挽”主要指運送糧饷或糧食,常見于古代軍事或民生相關的文獻中。該詞由“饋”(運輸、供給)和“挽”(拉、牽引)組成,字面意為“拉運供給物資”。
軍事用途
多用于描述戰時糧草運輸。例如《舊唐書》記載:“契丹陷幽州,饋輓不給”,指糧草運輸中斷導緻軍需不足。宋代歐陽修在碑銘中也提到“纾西人饋輓之勞”,即減輕西部百姓運送軍糧的負擔。
民生與經濟
在屯田政策中,“饋挽”也指糧食調配。如《新唐書》提到通過屯田“省饋挽”,即減少長途運輸糧食的成本。
部分現代資料(如、4)提出“饋挽”有“追憶逝者”或“互助支持”的含義,但這類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的引申或誤讀。
權威解釋應以“運送糧饷”為主,其他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謹慎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新唐書》等古籍,或漢典等工具書。
饋挽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為“饋”和“挽”兩個部分。饋的部首為食,筆畫數為9;挽的部首為手,筆畫數為9。
饋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饋字的繁體寫法為餽,挽字的繁體寫法為輓。
以下是一些饋挽的例句:
1. 饋贈:送禮物或食物以示感謝。
2. 挽留:努力挽回或阻止某人離開。
3. 饋才:提供人才或資源以支持某項工作或計劃。
饋挽的近義詞包括送贈、贈予等,它們都表示給予别人東西或資源。反義詞則有拒絕、拒絕等,它們表示不給予或不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