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蒙冒的意思、蒙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蒙冒的解釋

蒙蔽;庇護。《魏書·高道悅傳》:“尚書左丞 公孫良 職維樞轄,蒙冒莫舉。”


愚暗冒昧。 漢 蔡邕 《青衣賦》:“昒昕将曙,鷄鳴相摧。飭駕趣嚴,将舍爾乖。矇冒矇冒,思不可排。”《三國志·蜀志·郤正傳》:“彼 平仲 之和羹,亦進可而替否。故矇冒瞽説,時有攸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蒙冒”為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訓釋及古籍用例解析:

一、字源釋義 “蒙”本義指草木覆地之貌,《說文解字》釋為“王女也”,後引申出覆蓋、承受等義;“冒”甲骨文象目蔽于帽,《說文》注“蒙而前也”,本指覆蓋頭部,衍生出頂撞、觸犯等義。二字疊加構成偏義複合詞,多取“蒙蔽”“觸犯”雙重語境(參考《漢語大詞典》)。

二、古籍用例

  1. 遮蔽欺瞞義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蒙冒其主,竊其寵光。”此處指臣子蒙蔽君主的行為,孔穎達疏解為“遮蔽君目,冒竊恩寵”(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2. 冒犯頂撞義 《漢書·王商傳》有“蒙冒天死”之語,顔師古注:“蒙,謂犯也;冒,謂抵觸”,形容觸犯禁忌的僭越行為(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漢書校注》)。

三、現代轉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獨收錄,但在方言中保留“蒙頭冒臉”的短語,形容遮掩面容的裝扮方式(參考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語料庫)。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十三經注疏》等權威辭書,具體篇章可查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收錄的典籍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蒙冒”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古漢語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基本解釋

  1. 蒙蔽與庇護(古籍用法)
    指通過欺騙或隱瞞真相進行掩蓋,或對錯誤行為給予庇護。例如《魏書·高道悅傳》中“蒙冒莫舉”即指官員未能揭露蒙蔽行為。

  2. 愚暗冒昧(古漢語引申義)
    形容因愚鈍或缺乏思考而輕率行動。漢代蔡邕《青衣賦》中“矇冒矇冒,思不可排”即表達盲目沖動的情感狀态。

  3. 盲目追隨(現代延伸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觀點或行為的無批判接受,如“蒙冒地模仿他人”,強調缺乏獨立思考。


二、讀音與字義關聯


三、使用注意

若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文工具書以驗證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兵不雪刃不容置喙參天貳地初露頭角觸目傷心淙齧彈金大樸蹬技彫朽地黃對立統一規律二十八天風華正茂幹樞高圓躬先士卒恭遜宮羽勾垂狗民國冠山戴粒貴欲蠱僞箭端集靈宮禁忌胯夫矻齊凜若秋霜六書論長道短露芽率時滿滿堂堂蠻紙勉勉迷密鳴鐘慕號木性凝命剽攘漂渝津僻巷破家欠賬傾衿清湍勸募榕廈乳萼睿谟勝狀沈漬受禅碑俟分通銜五水蠻蟹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