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计数里程之鼓。《隋书·元巖传》:“ 巖 卒之后, 蜀王 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於天子。”
(2).比喻单调刻板的应酬之作。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上:“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参见“ 记里车 ”。
记里鼓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计量路程的机械装置,主要安装在车舆上,通过齿轮传动与鼓声结合记录行驶里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记里鼓(jì lǐ gǔ)
指古代车舆上配备的自动记录行程里数的装置。其核心结构包含齿轮组与鼓槌,车轮每转动一定圈数(通常对应一里行程),便触发机关击鼓一次,实现“行一里,击一鼓”的自动报程功能。该装置被视为早期机械里程表的雏形。
车轮转动带动垂直齿轮(“立轮”),经多级齿轮减速后传递至水平齿轮(“平轮”)。平轮每转一周,与车轮行程形成固定比例(如《宋史》载“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
平轮轴上的拨片随转动拨动杠杆,驱动鼓槌敲击鼓面。部分高级制式还配有“镯”(铃铛),实现“十里击镯,一里击鼓”的分级提示。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提及“记里车”,但详细记载首见于《晋书·舆服志》,描述指南车与记里鼓车同为天子仪仗。
宋代《宋史·舆服志》详细记载了记里鼓车的齿轮结构:“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由内侍卢道隆于1027年设计复原。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记里鼓车与指南车结合,形成兼具定向与计程功能的复合仪仗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宋代记里鼓车模型(据《宋史》复原),其齿轮组包含足轮(车轮)、立轮、下平轮、旋风轮等构件,证实了“轮转一周,车行一里”的传动比设计。该实物佐证了古代中国在机械计量领域的领先地位。
记里鼓不仅是实用工具,更象征古代科技与皇权威仪。其原理比欧洲16世纪出现的类似里程表早千余年,反映了中国古代机械工程的高度成就,常与指南车并称“中国古代两大自动机械发明”。
权威参考来源:
“记里鼓”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计数里程的装置
指中国古代用于测量距离的机械装置,通常与车辆结合使用。其原理是通过车轮转动带动齿轮系统,每行驶固定里程(如一里)便自动击鼓一次,以此记录行程。据《隋书·元巖传》记载,蜀王曾制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等仪器,可见其历史应用。
比喻单调刻板的应酬之作
清代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以“记里鼓”批评缺乏灵感的诗文,形容其如机械记录般枯燥,缺乏艺术性。
个别资料(如)提到“记里鼓为古代乐器,比喻记忆力好”,此说法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与词义演变或混淆有关,需谨慎参考。
案理媕哢贝叶笔误作牛猜枚行令抄造差一点宸宠吹灰调度递毁鼎辅丢荒断産掇皮访宇絙人共生矿耗眊侯服玉食谎捏黄鼬回图使兼乘检录结结实实祭灵敬颂警卫连羁馽楫子科醮鑛璞老成炼达冷嘲热駡楼车埋匿牛喘蟠屈切忌齐驱奇志驱催热闹话人人得而诛之瑞鹤仙鋭器煞火慑栗神牧世谚肆头私用嘶啭讨罚颓陵讬业问心无愧卧治无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