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茂盛與枯萎。 南朝 宋 顔延之 《秋胡》詩:“孰知寒暑積,僶俛見榮枯。” 唐 溫庭筠 《題端正樹》詩:“草木榮枯似人事,緑陰寂寞 漢 陵秋。”
(2).喻人世的盛衰、窮達。《後漢書·馮異傳》:“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 唐 錢起 《初至京口示諸弟》詩:“兄弟得相見,榮枯何處論。”《紅樓夢》第九二回:“人世的榮枯,仕途的得失,終屬難定。” 廖仲恺 《如此江山·題白雲遠眺圖》詞:“蒼茫眼底,有多少榮枯,滄桑人事?”
"榮枯"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由興盛到衰敗的自然過程,常用于描述生命、境遇或事物的周期性變化。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其釋義可歸納如下:
指植物生長周期中茂盛與枯萎兩種對立狀态。《漢語大詞典》(1997年縮印本,第6093頁)明确釋義為:"草木茂盛與枯萎",如《淮南子·俶真訓》:"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使木生者豈木也?猶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嘗死,其所生則死矣……觀榮枯之變。" 此義項構成該詞最原始的意象基礎。
引申指人生境遇、家族命運或事業發展的興盛與衰敗。清代《佩文韻府》引唐代白居易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即暗喻世事變遷。宋代《朱子語類》卷十三論及:"看那萬物榮枯,都是天地造化" ,已将自然現象升華至社會規律層面。此用法在古典文獻中尤為常見,如《三國演義》開篇詞"是非成敗轉頭空"即暗含榮枯無常之理。
在文學創作中常作為典型意象,承載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過草木榮枯反襯家國衰敗,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則以自然榮枯喻指人生起伏,形成中國文學特有的隱喻傳統。
《莊子·知北遊》謂"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揭示榮枯本質是物質形态轉化的過程。佛教典籍《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之說,亦與榮枯觀相通,強調興盛衰敗皆為無常表象。
權威參考文獻:
“榮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自然現象延伸至人文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自然層面
指草木的繁茂與枯萎,如“草木榮枯似人事”。這一本義源自對植物生長周期的觀察,如南朝顔延之詩句“孰知寒暑積,僶俛見榮枯”。
人文層面
比喻人世的盛衰、窮達,強調命運的無常與世事的變遷。例如《後漢書》中“同榮枯之計”即指人生的起伏,唐代錢起詩“兄弟得相見,榮枯何處論”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描述個人命運、事業興衰或國家興亡。如《紅樓夢》中“人世的榮枯,仕途的得失,終屬難定”,或簡媜散文通過草木榮枯隱喻生命循環。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詞常被用來表達對生命與世事的哲思。例如羅隱詩句“半開半落閑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将花開花落與人生際遇類比,突顯自然規律與人類命運的共通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襬紋白玉管卑庸杯中之物避酒補圓不知進退嵾峨撤訴崇愛春關村口大化改新大圜的役雕潤丁奚法準分章析句共抎鼓子船好天和同畫稿混濁僭談結草錦江近屬季王婪沓亮頭兩越離欲戮撻鳴琴鮎魚上竹仆姑潛艇悄無聲息切響鳅鳣鵲不踏阮始平騷達奴舌橋不下世塵失賺水粒嵩邱探看佻皮鐵砂晩報枉棹違心舞鳳五積六受鮮乏吸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