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戰國 時 張儀 等人倡導的連橫事 秦 的政治主張。《史記·張儀列傳論》:“夫 張儀 之行事,甚於 蘇秦 ,然世惡 蘇秦 者,以其先死,而 儀 振暴其短以扶其説,成其衡道。” 司馬貞 索隱:“ 張儀 説六國,使連衡而事 秦 ,故雲‘成其衡道’。”
(2).謂違背道義。《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今之所謂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彊立之。”
"衡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政治主張
指戰國時期張儀等縱橫家倡導的"連橫事秦"策略,主張六國與秦國結盟橫向聯合(與蘇秦的"合縱"抗秦相對)。該釋義出自《史記·張儀列傳論》,司馬遷評價張儀通過揭露蘇秦的短處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最終"成其衡道"()。
二、倫理道德
使用注意:
「衡道」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公道、公正的道理、原則。在《道德經》中,也有衡道指代平衡的道路。
「衡道」的部首是「行」,總共有12個筆畫。
「衡道」的來源較為複雜,「衡」本為衡量,權衡的意思,而「道」則是指路、道理。因此,「衡道」在古代指代的是通過權衡、判斷來得到正确的道理,也就是公正和公道。
在繁體字中,「衡道」的寫法是「衡道」,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衡道」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一定差異,不過整體框架和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道德要求我們始終堅守衡道,不偏不倚。
2. 在衡道之上,無論貴賤,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
衡量、衡器、道理、公正、公道
公道、正義、公正
偏見、不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