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安定。 唐 歐陽詹 《回鸾賦》:“夫何降一人兮,将凝帖乎萬方。”
“凝帖”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性較高的資料進行解釋:
根據權威的《漢典》,“凝帖”指“猶安定”,即穩定、平靜的狀态。例如唐代歐陽詹《回鸾賦》中提到的“将凝帖乎萬方”,意為使各方安定。
部分非權威詞典(如查字典等網站)将其解釋為“人心凝聚、團結一緻”,或形容情感關系緊密。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代文學作品或權威辭書《漢典》。
凝帖(níng ti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物體粘貼在一起、黏結在一起。這個詞在中文中常用來形容物體之間緊密地粘在一起,無法分離。
凝字包含了部首言,言字意為語言、說話,凝字的意思引申為語言凝聚、話語凝結的意思。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凝字的總筆畫數為10筆。
凝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漢字詞典,裡面解釋了凝帖這個詞的意思。現在在繁體字中,凝帖的寫法為「凝貼」。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凝帖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現代漢字中的凝字,頂部是由三個“點”組成,而在古代寫法中,凝字的頂部由兩個“點”組成,這是一個與現代有微小區别的特點。
1. 兩段木材被膠水凝帖在了一起,無法分離。
2. 古代書法家善于用毛筆将幾個字凝帖成一個整體。
1. 凝視(níng shì):專注地看着某人或某物。
2. 凝聚(níng jù):使分散的物質聚集在一起。
黏貼、附着、粘連
分離、拆散、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