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 的一种祭奠活动。又旧时迷信,人在生前焚冥钱,作佛事,寄属冥吏,备死后取用,亦称寄库。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小春》:“十月内,五京进纸造小衣甲并鎗刀器械各一万副,十五日一时推垛,国主与押番臣寮望 本叶山 奠酒拜,用番字书状一纸,同焚烧,奏 木叶山 神,云寄库。”
“寄库”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基本定义
指辽代的一种祭奠仪式,也泛指旧时迷信习俗。人们生前焚烧纸钱、进行佛事活动,将财物“寄存”于阴间官吏处,以备死后取用。此时焚烧的纸钱称为“寄库钱”。
具体形式与出处
据《契丹国志·岁时杂记·小春》记载,辽代五京会在十月制作纸制衣甲、兵器,堆积焚烧并祭拜山神,称为“寄库”。
对迷信的批判
有观点指出其逻辑矛盾:若纸钱能决定来世财富,则富人将永远富裕,与善恶报应之说相悖。更合理的解释是,真正的“寄库”应是通过行善积累福德,而非焚烧纸钱。
少数资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将贵重物品寄存在他人处保管”。但此用法未见于高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与现代引申或误用有关。
建议参考来源:若需深入研究辽代习俗,可查阅《契丹国志》原文;了解民间信仰可参考汉典与搜狗百科。
《寄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把东西寄存起来或存放起来。
《寄库》的拆分部首是宀部,由宀和库两个部分组成。
《寄库》共有11个笔画。
《寄库》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语。宀部意为"房子",库意为"仓库",因此寄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把东西寄存在仓库中。
《寄库》的繁体字为「寄庫」。
在古代,寄库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寄库的写法为「寄庫」。
1. 我把这些珍贵的物品寄库在银行。
2. 这家博物馆里寄库了许多古代文物。
1. 存寄:存放和寄存。
2. 寄存:寄放、存放。
1. 存储:保存、储存。
2. 寄放:存放、寄存。
取出:拿出、领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