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腹脹。《琉璃王經》:“各共飢渴,無所向仰,求乞無地,止於水傍人洗菜處,得迸蘿蔔食之,臚脹腹痛而薨。” 唐 柳宗元 《志從父弟宗直殡》:“讀書不廢早夜,以專故,得上氣病,臚脹奔逆,每作,害寝食,難俯仰。”
“胪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肚子飽脹或膨脹的狀态,通常形容因飲食過量導緻腹部鼓脹的現象,也可用于描述因肥胖或疾病引起的腹部凸出。
字源與結構
擴展與比喻
該詞早期多用于描述生理性腹脹(如吃撐),後逐漸擴展至比喻因過度積累或外在表現突出的情況。例如,可借喻事物過度膨脹的狀态。
相關醫學概念
在傳統醫學中,“胪脹”曾作為病名,指代腹脹、腹腫(如《黃庭内景經》提及的“胪腫”)。需注意與“臌脹”(中醫指腹水、腹部脹大如鼓的病症)區分,後者病因更複雜,常涉及肝脾功能失調或血吸蟲感染等。
總結來看,“胪脹”既可用于日常描述飽食後的腹脹,也可在特定語境下指代病理狀态,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胪脹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描述人或動物因脹氣或腹部蓄積氣體而膨脹的現象。它由“胪”和“脹”兩個字組成。
“胪”字的部首是“月”,它的總筆畫數是11。而“脹”字的部首是“肉”,它的總筆畫數是10。
《胪脹》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一書中,意為肚子漲大、脹氣蓄積。繁體字為「蘆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說文解字》記載了“胪”字的古形為“艹口工”,表示腹部膨脹的形狀。而“脹”字的古形為“卄月肉”,表示腹部蓄氣的畫面。
1. 他吃得太多,導緻他的肚子胪脹起來了。
2. 那隻小貓吃了太多的食物,腹部胪脹得像個球。
組詞:腹胪、脹滿、脂脹。
近義詞:飽脹、腹脹。
反義詞:平坦、瘦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