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llick] 一種用石塊做成的應急錨,通常纏縛着木棒
石錨是古代船舶停泊工具的一種特殊形态,指用天然石塊加工制成的錨具。《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以石為材,鑿孔系繩,借重力沉水固船的水上器具”。其主體通常為長方體或半球形石塊,頂部鑿有方形孔洞用于固定繩索,底部呈平面以增加與河床的摩擦力。
從結構特征分析,石錨可分為單石錨與組合錨兩類:單石錨常見于先秦至漢代的内河航運,重量在15-30公斤之間;組合錨則由多塊石闆通過木架捆紮而成,多用于唐宋時期的海船,重量可達200公斤以上。明代《天工開物·舟車》記載:“大艦用鐵錨,小船仍以石碇,取其便也”。
在曆史演變方面,考古發現證實石錨最早見于河姆渡文化遺址,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碇”字即指此類器具。至漢代《鹽鐵論》所述“下碇石于深淵”,說明其已成為标準船舶裝備。隨着冶鐵技術發展,石錨在明清時期逐漸被鐵錨替代,但在長江上遊等急流河段仍延續使用至20世紀初。
文化内涵層面,“石錨”在古籍中常作穩定象征,《淮南子》有“下錨則波靜”的哲學比喻。現代漢語中衍生出“思想錨點”“文化錨石”等隱喻用法,特指具有穩定作用的核心要素。
根據多個詞典釋義,“石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一種用石塊制成的應急錨具,通常與木棒捆綁使用,屬于臨時替代傳統金屬錨的裝置。該詞由“石”(shí,指岩石或硬質礦物質)和“錨”(máo,指固定船隻的器具)組合而成。
結構與發音
用途與特點
主要用于應急場景,例如缺乏标準錨具時,通過石塊增加重量并借助木棒固定繩索,幫助臨時穩定船隻或漂浮物。其設計體現了就地取材的實用性。
英文對應詞
翻譯為“killick”,特指此類簡易錨具(參考多個詞典标注)。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專業場景下的工具名稱,現代航海已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應急情境中可能被提及。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建議查閱航海工具類專著。
闆凳爆豆保生貶潔辯晰畢了嘲唱乘駕澄洗褫衿赤條條怆然除授出晝擔簦大愚雕蟲末伎帆布床飛鴻印雪奉煩伏戎孤立木寒荒何至于鴻口黃串餅腳氣計節進納銡子叩請跨步電壓窺睹擴被苦竹量分連天匝地漏費紐元子漂薄羌戎欽犯清平官楸線任職散失商燈殇夭射擊場深中笃行施遺事制受诎雙套飛車霜蓄蜀殿瓊人脗契侮亡閑工夫嬉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