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春秋》所載 魯國 的十二個國君,即 隱公 、 桓公 、 莊公 、 闵公 、 僖公 、 文公 、 宣公 、 成公 、 襄公 、 昭公 、 定公 、 哀公 。《漢書·儒林傳序》:“﹝ 孔子 ﹞因 魯 《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 文 武 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莊子·天道》“﹝ 孔子 ﹞往見 老耼 而 老耼 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説” 唐 陸德明 釋文:“又一雲:《春秋》,十二公經也。”
"十二公" 是中國古代經學,特别是《春秋》學研究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特指魯國在《春秋》這部編年體史書所記載的曆史時期内相繼在位的十二位國君。
其具體含義如下:
指代對象:指魯國的十二位君主,依次為:
來源依據:這個稱謂直接源于《春秋》經本身。《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或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曆史。在這段長達242年(或244年)的曆史中,恰好經曆了上述十二位魯國國君的統治時期。因此,“十二公”就成為概括《春秋》所覆蓋的整個魯國曆史時期的代稱。
學術意義:
“十二公”并非一個普通詞彙,而是中國經學(尤其是《春秋》學)和先秦史研究中的一個專有曆史術語。它特指《春秋》這部經典所記載的魯國十二位連續在位的國君(隱公至哀公),并由此代指《春秋》所涵蓋的整個曆史時期(公元前722年—前481/479年)。這個稱謂是理解《春秋》紀年、研究春秋時代曆史的基礎框架和核心概念。其權威性建立在《春秋》經本身的記載以及兩千多年來曆代學者(從司馬遷到杜預及後世經學家)的研究共識之上。
“十二公”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據《春秋》記載,“十二公”指魯國自隱公至哀公的十二代國君,按順序依次為:隱公、桓公、莊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這一說法在《漢書·儒林傳序》和《莊子·天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在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中,“十二公”被解釋為成語,其中“公”指古代官府的差役,因公差常以十二人為一組行動,故引申為“人多喧鬧、場面雜亂”之意。
兩種含義的差異主要源于語境和文獻來源。曆史術語的用法更為權威且常見,而“成語”解釋多見于現代詞典,可能為詞義的引申或誤傳。如需嚴謹考據,建議參考《春秋》《漢書》等古籍原文。
挨挨錯錯苞亂編程式擦眼抹淚長短句逞臉貙貍叢雀淵魚醋妒箪醪投川盜食緻飽電子計算機地正冬令杜公祠惡作劇浮猋高箱歌味宮寮氦氖激光器撼雷鶴闱鴻伐黃家徽轸迦逋儉蓮交警紀綱掾精煉聚變苛酷牢良老學庵禮饩亂物馬兀妙儀鬧掃妝女身配售瞟眇頗邪強壯請盟饪熟儒賢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撒褪扇舞盛典貪嗔推捱五房蕪沒物母羨田小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