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公的意思、十二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公的解釋

指《春秋》所載 魯國 的十二個國君,即 隱公 、 桓公 、 莊公 、 闵公 、 僖公 、 文公 、 宣公 、 成公 、 襄公 、 昭公 、 定公 、 哀公 。《漢書·儒林傳序》:“﹝ 孔子 ﹞因 魯 《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 文 武 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莊子·天道》“﹝ 孔子 ﹞往見 老耼 而 老耼 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説” 唐 陸德明 釋文:“又一雲:《春秋》,十二公經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公”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1.曆史術語:魯國十二位國君

據《春秋》記載,“十二公”指魯國自隱公至哀公的十二代國君,按順序依次為:隱公、桓公、莊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這一說法在《漢書·儒林傳序》和《莊子·天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2.成語含義:形容人多雜亂

在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中,“十二公”被解釋為成語,其中“公”指古代官府的差役,因公差常以十二人為一組行動,故引申為“人多喧鬧、場面雜亂”之意。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的差異主要源于語境和文獻來源。曆史術語的用法更為權威且常見,而“成語”解釋多見于現代詞典,可能為詞義的引申或誤傳。如需嚴謹考據,建議參考《春秋》《漢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二公》的意思

《十二公》是指十二個公元時代的君主。在中國曆史上,十二公是指西周時期的十二位國君。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二公》的拆分部首為十,拆分筆畫為二。

來源

《十二公》這個詞來源于西周時期的曆史。當時,周天子下轄十二諸侯國,每個國家的國君被稱為公。因此,稱這十二位國君為《十二公》。

繁體字

《十二公》的繁體字為「十二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十二公》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更加簡化,但基本形态和意義不變。

例句

1. 在西周時期,十二公承擔着管理各自國家的責任。
2. 周朝的社會結構以十二公為核心。

組詞

組詞:公元、公主、公衆、公正、公平、公安、公開等。

近義詞

近義詞:十二君主、十二國君、十二位公王。

反義詞

反義詞:不公、非公、無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