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憎恨狱吏。《汉书·路温舒传》:“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2).指病困的小官吏。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诗:“穷交义重千金许,疾吏情深一上书。”
"疾吏"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疾"与"吏"两个单字构成。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疾"在《说文解字》中解作"病也",引申为憎恶、痛恨之意,《论语·泰伯》即有"疾之已甚"的用例;"吏"指古代官府中的差役或官员,《周礼》注疏称"吏,治人者也"。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汲郑列传》,描述汉代名臣汲黯"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因对贪腐官吏深恶痛绝,故被史家评价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其中"疾吏"特指对官吏恶行的强烈憎恶。
古代注疏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强调:"疾吏谓憎恶官吏之贪暴"。这一释义被《汉语大词典》收录,定义为"憎恨厌恶官吏"(见《汉语大词典》第8册第15页)。现代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教材中亦引此例,说明该词反映古代清流士大夫对官僚体系弊端的批判态度。
“疾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用法具体分析:
憎恨狱吏
这一解释源自《汉书·路温舒传》,其中提到“此皆疾吏之风”,指当时社会对狱吏严酷执法、滥用职权的憎恨。这里的“疾”意为憎恶,“吏”特指狱吏,反映了古代司法体系中的矛盾。
病困的小官吏
清代顾炎武在《赠路舍人》诗中写道“疾吏情深一上书”,此处“疾”指疾病或困苦,“吏”为低级官员,合指生活窘迫、处境艰难的小官吏。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疾吏”解释为“勤勉的官员”,认为“疾”表迅速、“吏”指官员。但此说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或现代引申,需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路温舒传》原文或清代诗文注解。
隘口残虐不仁倡姥朝宪迟莫揣合逢迎出头的椽子先烂灯火管制点鬼火雕翮调饪繁匿凤凰窗腐鲍俯从更待干罢光棍国寶化分画球胡簋狡恶脚户叫嚣甲日机捕官揭黄洁凈谨按儆惧急足决辞阃外迾禁赁保璘璘灭贴南都挠曲逆节奴颜前民迁冢敲磨人性论容盖桑笄衫袖烧杯社公雨社评谥谱石柱算帒岁酒损瘠唐山体疗侠女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