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ge a comeback] 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恢複勢力,重新猛撲過來
謂失敗後傾其全部力量再圖恢複。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夏公命将》:“國家重地淪亡久,捲土重來在此行。” 清 葉甲 《與家太守書》:“不比鄉村耆宿,至頭白齒落時,猶挑燈呻吟苦誦,以為石壓筍斜出,捲土重來為其口實也。” ********* 《革命能得最後之成功》:“那麼諸君要究竟如何信仰呢?是要相信我們革命,縱然一時失敗,還是可以卷土重來。”
謂失敗後重新恢複力量。 唐 杜牧 《題烏江亭》詩:“ 江東 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續範亭 《休養與學習》詩:“卷土重來再奮鬭,革命未成敢息肩。” 王文才 《<楊慎詩選>序》:“ 世宗 有意包庇……讓這群爪牙卷土重來,不達到壓倒朝臣中的正派力量決不罷休。”亦省作“ 卷土來 ”。 宋 王安石 《烏江亭》詩:“ 江東 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以下是對成語“卷土重來”的詳細解釋:
卷土重來(juǎn tǔ chóng lái)原指人馬奔跑時塵土飛揚,後比喻失敗後重新集結力量,試圖恢複勢力或重新行動。該詞既可用于中性語境(如個人努力),也可用于貶義(如不良現象或勢力再次出現)。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題烏江亭》原文及成語詞典。
《卷土重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被打敗後重新崛起,重新掌握權力或發展壯大。
成語《卷土重來》可以拆分成三個字:卷(jǔan),土(tǔ),重(chóng)來(lái)。
其中,卷的部首是卩,總筆畫數為9;土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為3;重的部首是裡,總筆畫數為9。來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2。
《卷土重來》成語最早出自《二十四史·東漢書》中的《孫乾八王廢帝位事》:“自天下何嘗安穩?如從容之德勢,克彼而卷土重來,特浩之氣焉。”指的是當時黃巾起義失敗後,袁紹等人重新起義,再度抗争。
《卷土重來》的繁體字為「捲土重來」。
成語《卷土重來》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捲土重來」,字形相比現代簡化字略有差異。
1. 股市崩盤後,他憑借着勇氣和智慧,卷土重來。
2. 曆經失敗,他們沒有放棄,決心再次卷土重來。
1. 翻山越嶺
2. 異軍突起
3. 浴火重生
4. 東山再起
5. 揚眉吐氣
再起、東山再起、浴火重生
一蹶不振、名落孫山、注定一敗塗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