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主”。《山海經·中山經》:“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鋭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一說為藻珪之誤。 袁珂 校注:“ 江紹原 《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謂經文桑封係藻珪之誤,桑主即藻玉……其説近是。”
“桑封”是一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祭祀相關術語,其含義和解釋主要基于《山海經》及後世學者的考證。以下是綜合考據後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桑封”即“桑主”,是古代祭祀時使用的一種禮器。其形制為“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即底部方形、頂部尖銳,中間穿孔并鑲嵌金屬。讀音為sāng fēng,字形結構為“桑(上下結構)+封(左右結構)”。
文獻出處與用途
在《山海經·中山經》中,提到祭祀十三座山時“毛用一羊,縣(懸)嬰用桑封,瘞(埋)而不糈(祭米)”,表明桑封用于懸挂祭祀,并與埋藏儀式結合,可能象征對山神的供奉。
學術争議與校勘
現代學者如袁珂在《山海經校注》中引用了江紹原的觀點,認為“桑封”可能是“藻珪”的誤寫。藻珪(或藻玉)是古代祭祀用的玉器,表面有紋飾,與《山海經》描述的形制更吻合。這一校勘推測因字形相近導緻傳抄錯誤。
總結與延伸
“桑封”作為古詞,體現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細節,但因文獻記載簡略且存在訛誤可能,具體形制和用途仍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考證。現代研究中,多傾向于将其與玉制禮器關聯。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學術考據細節,可參考《山海經》相關注釋版本或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
《桑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将來,未來"。它用來表達對未來時間的期待和預測。
《桑封》的部首是"木"(mù),部首意為木字旁。
《桑封》共有13個筆畫。
《桑封》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元年》中,原文是"案”,意為未來,後來又加上了木字旁,形成了現在的《桑封》。
《桑封》的繁體字是"蘇封"。
在古代,漢字《桑封》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它的舊字形寫作"桑"和"封",分别由草木和屍旁組成。
1. 我對于明天的桑封抱着很大的期待。
2. 這次考試的成績将會決定你的桑封。
1. 桑榆:指太陽落山的時候。
2. 桑田:形容地方改變很大。
3. 封建:指古代的封建制度。
近義詞有未來、将來、未來時等。
反義詞沒有找到與《桑封》完全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