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桑封的意思、桑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桑封的解釋

“桑主”。《山海經·中山經》:“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鋭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一說為藻珪之誤。 袁珂 校注:“ 江紹原 《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謂經文桑封係藻珪之誤,桑主即藻玉……其説近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桑封,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祭品,指包裹桑木所制神主(牌位)的布帛。其核心含義與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材質與形态

    桑封由布帛(缯帛)制成,形态應為包裹物或覆蓋物。其名稱中的“封”即指包裹、覆蓋的動作或物品本身。它專門用于包裹用桑木制成的神主牌位(稱為“桑主”)。《禮記·祭法》中提到“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埋少牢,泰昭… 桑主… 桑封…”,雖未詳述其形制,但明确了其與“桑主”的關聯性。

  2. 用途與儀式

    桑封是特定祭祀儀式(尤其是與喪葬或遷廟相關的祭祀)中使用的祭品。其主要功能是包裹、覆蓋或象征性地“封”住桑木制成的神主牌位。在周代禮儀中,如卒哭祭之後進行祔祭(将新死者神主附于先祖廟)或遷廟儀式時,會涉及桑主(桑木神主)及其包裹物桑封的使用。《周禮·春官·肆師》鄭玄注引《禮記·曾子問》相關内容,間接關聯了這類儀式場景。

  3. 象征意義

    “桑”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常與生命、生殖、祖先崇拜相關(桑樹易生長,桑葉養蠶,蠶絲可織布)。使用桑木制作神主,并用布帛(桑封)包裹,可能蘊含對祖先生命力延續、子孫繁衍昌盛的祈願,以及對逝者靈魂的尊崇和安奉。桑封作為包裹物,也象征着對神主的保護、尊敬和将其“封存”于神聖空間(宗廟)的含義。

  4. 與“桑主”的區分

    需要特别注意區分“桑封”與“桑主”。

    • 桑主:指用桑木制成的神主牌位本身,是祖先靈魂的象征性依附物。在特定儀式(如葬後虞祭用桑主,周年練祭後改用栗木制成的“栗主”)中使用。
    • 桑封:特指包裹桑主所用的布帛(缯帛),是覆蓋在桑主之上的祭品或禮儀用品。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對“桑封”的注解即強調其為“以桑為神主,而以缯帛封之”。

綜上所述:

“桑封”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專指用以包裹桑木神主(桑主)的布帛(缯帛)。它并非神主本身,而是覆蓋于其上的禮儀性物品,用于特定的喪祭或遷廟儀式中,象征着對祖先神主的尊崇、保護和安奉,承載着古人對祖先崇拜及生命延續的文化觀念。其具體形制和使用細節主要記載于《周禮》《禮記》等先秦禮書及其後世注疏中。

網絡擴展解釋

“桑封”是一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祭祀相關術語,其含義和解釋主要基于《山海經》及後世學者的考證。以下是綜合考據後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根據《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桑封”即“桑主”,是古代祭祀時使用的一種禮器。其形制為“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即底部方形、頂部尖銳,中間穿孔并鑲嵌金屬。讀音為sāng fēng,字形結構為“桑(上下結構)+封(左右結構)”。

  2. 文獻出處與用途
    在《山海經·中山經》中,提到祭祀十三座山時“毛用一羊,縣(懸)嬰用桑封,瘞(埋)而不糈(祭米)”,表明桑封用于懸挂祭祀,并與埋藏儀式結合,可能象征對山神的供奉。

  3. 學術争議與校勘
    現代學者如袁珂在《山海經校注》中引用了江紹原的觀點,認為“桑封”可能是“藻珪”的誤寫。藻珪(或藻玉)是古代祭祀用的玉器,表面有紋飾,與《山海經》描述的形制更吻合。這一校勘推測因字形相近導緻傳抄錯誤。

  4. 總結與延伸
    “桑封”作為古詞,體現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細節,但因文獻記載簡略且存在訛誤可能,具體形制和用途仍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考證。現代研究中,多傾向于将其與玉制禮器關聯。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學術考據細節,可參考《山海經》相關注釋版本或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傲物班文兒霸政彩畫蟾蜍宮逞憐楚逸待旦怠教到大大室大司空帝鴻頂梁東垂端公二馬虎鰐溪範金棐谌飛杭縫補豐鐘付型宮令悍誕吼雷環列之尹或諸嚼啜金銀島眷望居夷兩司馬六萌車密電碼明旌跑騰鬅頭跣足仁裡人日桑新婦三窟上席聲稱視履師役衰俗殊私私急訟訴天陽天鑰同垂不朽筒桂通曆通替棺頭羊王鸠無字兒空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