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墜落;下落。 三國 魏 曹植 《離繳雁賦》:“挂微軀之輕翼兮,忽頽落而離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滍水》:“ 滍水 之北有積石焉,世謂 女靈山 ……北面有如頽落,劣得通步,好事者時有扳陟耳。”
2.崩塌;殘破。《北史·外戚傳·馮熙》:“ 洛陽 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猶在,至 熙 與 常伯夫 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頽落。” 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外無四垣,堂陛頽落,牛羊入室,居民行商不來祭享。” 明 文徵明 《玄墓山探梅倡和詩序》:“雖有古刹名藍,歲久頽落。”
3.衰落;衰敗。 元 方回 《瀛奎律髓·梅聖俞<較藝和王禹玉内翰>》:“承平時省試諸公,例有倡和,於考校兩不相妨……南渡以後,此風頽落,知舉監試官,用從官言路之長,小試官四十餘人。” 清 顧炎武 《<萊州任氏族譜>序》:“問其恆産,而亦皆支撐以不至於頽落。” 老舍 《趙子曰》第四:“他平日奮鬥的精神被這張悲痛的黑影遮掩得正像院中那株老樹那樣頹落。”
根據您的查詢,"頽落"的解析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字形與讀音辨析:
詞義解析:
近義詞對比: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用詞,若描述實體崩塌優先用"陧落",抽象衰落則用"頹落"。
《頽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人們的道德品質或行為變得低下、堕落或衰敗。
《頽落》的部首拆分是“頁+土”,它共有12畫。
《頽落》是一個由“頭”和“落”組成的古漢字,它在古代意為“頭發淩亂的樣子”,後來引申為人們道德、行為的堕落和衰敗。
《頽落》的繁體寫法是「頹落」。
在古代,漢字《頽落》還有一種古文寫法,是「頹爛」。
他曾是一位天才畫家,但由于沉迷賭博,最終頽落成了一個乞丐。
頽落迷途、頽落人生、頹敗、頹靡
堕落、衰敗、敗壞
崛起、興盛、昌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