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辑和睦。 明 方孝孺 《与朱伯清长史书》:“ 孔明 之佐 昭烈 ……修明政教,戢和人民。”《明史·张慎言传》:“ 弘图 等亦以不能戢和文武,各疏乞休。”
“戢”是一个汉字,读音为jí(拼音),部首为“戈”,总笔画12画,结构为左右结构。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收敛、收藏
指将物品(尤其是兵器)收存起来。例如:
停止、平息
多用于描述停止战争或收敛情绪。例如:
姓氏
作为罕见姓氏使用。
“戢”的核心意义是“收敛”与“停止”,既可用于具体动作(如收藏兵器),也可用于抽象行为(如平息争端)。其古文用例丰富,常见于经典文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例句,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戢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停止争执,和解,达成和谐的状态。
戢和的部首是手,其中“戌”字是部首,而“㔾”字是“约字旁”部分。戢和总共有13个笔画。
戢和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被用来描述两个敌对势力结束争斗并和解的情景。这个成语有助于传达和平与团结的价值观。
戢和的繁体写法是「戢和」。
在古代汉字中,戢和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在西汉时期,戢和的写法是「戌和」,而在唐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戢和」的现代写法。
1. 双方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终于戢和了,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2. 战争结束后,人们渴望国家能够戢和,重建和平。
戢敌(止住敌意)、和睦(和平融洽)、和解(解除矛盾和纷争)、和谐(各方和睦共处)。
和好、言归于好、息事宁人。
争斗、冲突、不和、分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