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國君得了天下,就殺害謀士功臣。《文子·上德》:“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淮南子·說林訓》:“狡兔得而獵犬烹。”亦作“ 狡兔盡則良犬烹 ”、“ 狡兔死,良狗烹 ”。《韓非子·内儲說下》:“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史記·淮陰侯列傳》:“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狡兔得而獵犬烹”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掌權者在達成目标後,抛棄或迫害曾經立下功勞的助手。以下為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史記》《韓非子》等典籍,或查看網頁、中的分析。
狡兔得而獵犬烹,這個成語意為聰明的兔子得到了獵犬的烹饪。它形容聰明的人遇到了比自己更加強大和聰明的對手,最終被對方所利用、克制或陷害。
狡兔得而獵犬烹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犭”和“虍”,共有15個筆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據說,春秋時期,齊國有個人喜歡捕兔,他在一次次與兔子捉迷藏的過程中不斷嘗試不同的捕兔方法。終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個聰明的方式,用獵狗來追捕那些狡猾的兔子。然而,這些兔子也非常聰明,它們會利用地形和各種技巧來避開獵狗的追捕,最終還是逃脫了獵狗的命運。
狡兔得而獵犬烹(繁體字)
狡兔得而猟犬烹(古時候漢字寫法)
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逃脫了對手的算計,真是狡兔得而獵犬烹。
狡猾、狡詐、得、獵人、烹饪、對手
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反被聰明所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明智、趨吉避兇、着眼未來、處變不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