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谶和緯書。《後漢書·張衡傳》:“自中興之後,儒者争學圖緯,兼復附以訞言。”《文選·蔡邕<郭有道碑文>》:“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 李善 注:“圖,河圖也;緯,六經及《考經》皆有緯也。”參見“ 讖緯 ”。
圖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河圖》,傳說中黃河龍馬所負的神秘圖案,象征天授祥瑞。
指與儒家經典(“經”)相對的谶緯之學,即假托天命預言人事的文獻(如《易緯》《詩緯》等)。
合成詞義:泛指漢代流行的谶緯圖錄之學,融合占卜、星象、預言等内容,用以附會經義或預示吉兇。
圖緯在漢代被統治者用于論證政權合法性(如王莽、劉秀均借谶緯稱帝),《後漢書》載:“光武尤信谶言,多以決定嫌疑。”
谶緯雖一度被奉為“内學”,但因其牽強附會,遭王充等學者批判。如《論衡·實知》指其“虛妄之言,僞飾之辭”。
相關内容見于《河圖》《洛書》及七經緯書(如《易緯·乾鑿度》),部分佚文存于《太平禦覽》等類書。
“圖谶和緯書。漢代流行的神學迷信。”
“圖指河圖,緯指六經諸緯和谶緯。圖緯即谶緯之學,盛行于東漢。”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文獻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
“圖緯”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占驗術數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圖緯”指圖谶(chèn)和緯書的結合體,屬于漢代流行的神秘學說文獻。其中:
現代語境中,“圖緯”一詞已罕用,主要用于研究漢代思想史、宗教史或文獻學時提及,代表古代術數與經學結合的獨特文化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河圖》《洛書》内容),可參考《後漢書》或漢代碑文原始記載。
般配避靜兵威播物博物志材術裁撙償耗長局長跑觇知逞私趁哄打劫酬報寸願逮革遁時罰籌返虛入渾翡帷風流雲散附奏綱曹工課怪誕不經國族螖蟲羁孤決責昆蟲學惏索累七陋侻羅口賣鄰麋臡摹拓鬧闊齊馬欺三瞞四騎坐渠廋三狗社栎勢不可遏詩朋酒友說不着說夢訟樹鎖試塔吊天竹唾面橐土網巾香火祠宵夕遐夭協謀邪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