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和使如意。 宋 曾鞏 《<洪範>傳》:“天不言而默定下民,相助協順其所居。”
“協順”是由“協”與“順”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書面化表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漢語大詞典》釋義,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一、協調順應
指通過調和不同因素達成統一,強調行為主體對客觀規律的主動適應。例如《禮記·月令》中“協順四時”即指遵循自然時序規律安排農事。該用法多用于描述人與自然、社會規則的關系。
二、和順順從
側重于表達人際關系的和諧狀态,含謙遜服從之意。如《後漢書·窦融傳》載“協順臣節”,指臣子對君主表現出恭敬服從的态度。這一義項常見于古代君臣、長幼倫理語境。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協”本義為衆人合力(《說文解字》釋“衆之同和也”),“順”原指遵循規律(《易·豫卦》象辭“順以動”),二字組合後強化了“主動調和以達有序”的語義特征。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政策文件或學術論述,如“協順區域發展”等表述。
主要參考來源:
根據多個詞典釋義,"協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核心釋義 "協順"指通過調和與順應,使事物達成和諧如意的狀态。由"協"(調和、合作)和"順"(順應、沿襲)兩個近義語素構成的聯合式合成詞。
二、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曾鞏《<洪範>傳》:"天不言而默定下民,相助協順其所居。",意指天道雖不言語,卻能通過調和順應來安定民生。
三、結構解析
四、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書面語境,現代口語中已較少使用。其近現代延伸可理解為:通過協作與順應達成和諧狀态的管理哲學,類似于現代術語"協同效應"(Synergy)。
百年之柄表掇摽摘并勵逼輸猜打辰宿崇敞觸電垂愍處刑大廟颠嚏兌支煩怏反羽附京管弦過臨寒潭黑幕和鵲後戚霍玉結驷介義積水九淵角力康塗黎瘼李土鼓流芳百世卵石麻母芝梅花嶺懵董明光锃亮冥火某月末裔匿迹隱形配人萍蹤浪迹氣茂青艾三雍宮奢費省觐事畜霜簡水镖死敗素誠天師艾險阨霄氣歊溽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