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膻芗的意思、膻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膻芗的解釋

同“ 羶薌 ”。燒煮牛羊肉的氣味。亦泛指牛羊肉。 清 黃遵憲 《番客篇》:“赤足絡繹來,大盤薦膻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膻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分字釋義

  1. 膻(shān)

    本義為羊臊氣,《說文解字》釋為“羊臭也”,後引申為祭祀時牲畜的氣味。《禮記·祭義》記載:“燔燎膻芗,見以蕭光”,此處“膻”代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牲肉。

  2. 芗(xiāng)

    通“香”,特指黍稷等谷物的香氣。《禮記·曲禮下》鄭玄注:“芗,謂黍稷也”,後泛指祭祀時焚燒的香草氣味。

二、複合詞義

“膻芗”合稱,指古代祭祀禮儀中牲肉與谷物焚燒産生的氣味,象征對天地祖先的供奉。如《荀子·正論》雲:“刍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膻芗祭祀,所以養神也”,此處強調祭祀通過氣味溝通人神的儀式功能。

三、文化引申

該詞在文學中漸衍生出“莊嚴祭祀”或“精神敬奉”的抽象意義。例如清代學者孫希旦《禮記集解》稱:“膻芗者,牲體與黍稷之香氣”,表明其承載着禮制文化的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

(注: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禮記》《荀子》等典籍,未添加鍊接因古籍原文無公開可驗證的權威電子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膻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氣味與代指

    • 指氣味:原指燒煮牛羊肉時散發的特有氣味(類似臊味),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清代黃遵憲《番客篇》中的“大盤薦膻薌”即用此意。
    • 代指肉類:由氣味引申為牛羊肉的統稱,如“薦膻薌”意為進獻牛羊肉。
  2. 通假與擴展義

    • 通“馨香”:在祭祀語境中,“膻”通“馨”(香氣),“芗”通“香”,合指焚燒牛羊脂肪或五谷的香氣,代指祭祀用的黍稷等谷物。

二、單字拆解

三、應用場景

多見于詩文或古籍,如祭祀、宴飲描寫,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氣味、肉類或祭祀用品)。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膻”的中醫用法(如膻中穴),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洞洞百翮白亮亮榜檠半霄八素播降不廷殘編裂簡镵削成格趁浪逐波馳志伊吾創痍樗栎庸材大可不必膽智刀耕火耨堤工定配咚咚東壇房從幡節煩壅豐懿覆疏福運甘心如荠鈎刃光範過氧火老赍賜救釋狂宕刳磔鍊接隆崛愍憐木渠芝呐口佩纕淺近七角八角球膽七張八嘴驅曳沈濁室婦雙斧伐孤樹霜牙螳蠰天地誅戮帖墨銅斤歪打正着汪穢瓦西裡耶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