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赤口的意思、赤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赤口的解釋

(1).謂讒毀者之口。 唐 李翺 《準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宋 陸遊 《養生》詩:“忠言何啻千金藥,赤口能燒萬裡城。”

(2).舊指一種惡神,主鬥訟之事。 宋 儲泳 《祛疑說》:“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訟。” 宋 陸遊 《己未重五》詩:“安用丹書禳赤口,風波雖惡不關身。”

(3).見“ 赤口日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赤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因語境和文化背景而異,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傳統民俗中的含義

  1. 惡神與禁忌
    赤口在民間傳說中被視為主掌争鬥、口舌是非的惡神()。農曆正月初三被稱為“赤口日”或“赤狗日”,人們認為此日易引發口角,故不外出拜年,以避兇煞。部分地區還将其與“赤貧”聯繫,認為沖犯赤口會招緻貧窮()。

  2. 相關習俗
    例如廣州地區習俗:初一食齋,初二拜年,初三閉門祭祀以避赤口,初四恢複社交()。

二、文學與曆史文獻中的含義

  1. 象征讒言與禍端
    唐宋詩詞中,“赤口”常比喻讒毀之口,如陸遊詩句“赤口能燒萬裡城”,強調讒言的破壞力()。李翺《準制祭伏波神文》中“小人赤口”亦指搬弄是非者。

  2. 命理與玄學解釋
    日本文化中的“赤目”源于赤口概念,形容人因憤怒而雙目發紅、易生争執的狀态()。

三、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解釋将“赤口”引申為坦率直言、不藏私心的态度,強調直面錯誤、接納批評的品格()。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赤口”一詞需結合傳統民俗、文學隱喻及現代語境綜合理解。其核心關聯“口舌之争”,既有神秘主義色彩,也蘊含對人際矛盾的警示意義。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祛疑說》《準制祭伏波神文》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赤口一詞的意思 赤口(chì kǒu)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嘴唇、嘴巴發紅,或者指火燒的時候燃燒得非常旺盛的狀态。赤口可以用來形容人臉發紅或因體溫高而紅的嘴巴。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赤口的拆分部首是赤和口。赤是表示紅色的意思,而口則表示嘴巴。赤口這個詞一共有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赤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赤指的是紅色,口則指嘴唇或嘴巴。繁體字中,赤口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赤口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不過,整體而言,它的基本形狀與現代簡體字的形式相似。 例句 1. 他緊張得臉都赤口了。 2. 火勢猛烈,整個山谷都被火焰吞噬,天空中充斥着赤口的火光。 3. 她吃完辣椒後,嘴巴赤口的,顯得很可愛。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火赤口、赤口者、赤口泾、赤口紅唇、發赤口紅 近義詞:嘴唇發紅、面紅耳赤 反義詞:蒼白無血、臉色蒼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