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编韦的意思、编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编韦的解释

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证,《穆天子》《竹书》《山海经》,皆埋緼岁久,编韦稀絶,书策落次,难以缉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编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核心含义指编连竹简或木牍所用的熟牛皮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指串联、编连的动作。《说文解字》释:“编,次简也”,即按顺序排列竹简。

  2. 本义为熟牛皮。《说文解字》载:“韦,相背也……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后特指柔韧的皮革。在典籍中常代指皮绳。

二、词义溯源

“编韦”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意为孔子反复研读《周易》,串联竹简的皮绳因翻阅频繁而多次断裂。此处“韦编”即“编韦”的同义倒装,指用皮绳编连的竹简书籍。

三、文化内涵

  1. 古代书籍的形制

    战国至汉代文献多以竹简书写,以皮绳横向编连成册(如“韦编”),竖排成卷(如“册”字象形)。编韦的牢固性直接影响典籍保存,《汉书·艺文志》称“迄孝武世,书缺简脱”即与此相关。

  2. 勤奋治学的象征

    “韦编三绝”成为后世形容刻苦钻研的典故,如南宋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四、材质演变

早期多用生皮,易腐;后改进为鞣制熟皮(韦),柔韧耐损。东汉后逐渐被丝帛(如“丝编”)、麻线取代,但“韦编”仍作为典籍代称沿用,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言“韦编竹帛,非一人之书”。


权威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汉·许慎)
  2. 《史记·孔子世家》(汉·司马迁)
  3.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
  4. 《剑南诗稿》(宋·陆游)
  5.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网络扩展解释

“编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分析综合得出:

一、基本含义

编韦(拼音:biān wéi)指古代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这里的“韦”特指经过鞣制的熟皮,具有柔韧耐用的特性,常用于串联竹简成册。

二、词源与文献例证

  1. 文献出处:该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原文提到“编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缉缀”,描述竹简因年代久远导致编联的皮绳断裂,书册散乱难以整理。
  2. “韦”的关联:“韦”在古籍中常指代编联竹简的材料,如成语“韦编三绝”即用熟皮绳多次翻断来形容读书勤奋。

三、相关辨析

四、总结

“编韦”是古代文献学术语,特指竹简书册的编联材料,反映了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其核心意义明确,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粑粑头襃妲标准化薄材不给命簿正长更成德称怀陈郎池圃倒贩捣乱灯语癜风地灵人杰恩贷奉户凤凰衔书蜂牖簠簋不饬芙蓉城稿费高小赓唱苟偷国籍国库故情花洞子胡志明讲购讲书恋酒贪杯里妇涖阼鸬鷀履舃茅岭磨心目送骈耸樵苏客起航庼写燃藜入林山砦生死不易手字顺遵思理松黄酒损失调风变俗铁脚诡寄投林违贬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