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弱生病。《三國志·吳志·吳主權潘夫人傳》:“侍疾疲勞,因以羸疾。諸宮人伺其昏卧,共縊殺之。” 唐 王維 《哭祖六自虛》詩:“憫兇纔稚齒,羸疾至中年。”
(2).羸疢,痼疾。《南史·隱逸傳·陶潛》:“遂抱羸疾。 江州 刺忠 檀道濟 往候之,偃卧瘠餒有日矣。” 清 趙翼 《人參詩》:“以之療羸疾,庸醫亦奏技。”
“羸疾”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éi j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因身體虛弱或長期勞累導緻的疾病。
指長期難以治愈的慢性病或重病。
需與“赢疾”區分,後者為常見誤寫。正确寫法為“羸”(léi),意為瘦弱、疲憊,而非“赢”(yíng)。
羸疾(léi jí),意為體弱多病或身體虛弱。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羊字旁和疒字旁。羊字旁表示與綿羊有關,疒字旁表示疾病。根據字形拆分,羸疾共包含11個筆畫。
《羸疾》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醫學,形容人體貧血、脆弱或患有長期病痛等情況。在古代,人們以飽滿的身體健康為美,若有疾病或身體虛弱,則被認為是不祥之象。
雖然現代漢字使用的是簡體字,但《羸疾》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着字形和意思的完整性。在繁體字中,羸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羸疾的寫法為「羸疾」。與現代寫法相比,古代寫法更加繁複。這些古漢字寫法的變化主要是在字形的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規範化的結果。
例句:
1. 他年事已高,身體羸弱,經常患上重感冒。
2. 由于長期體力勞動,他患上了多種羸疾。
組詞:
羸體、羸弱、羸瘦
近義詞:
體虛、體弱、衰弱
反義詞:
健壯、強健、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