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逋的意思、逃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逋的解釋

猶逋逃。 宋 王庭珪 《送駱仲武》詩:“鞭且勿施安用蒲,三年竟亦無逃逋。” 清 梅曾亮 《禮部侍郎陳公墓志銘》:“﹝ 陳用光 ﹞未幾病,夢 陳州公 曰:‘求吾木于家,以是藥汝,疾其逃逋。’”《六部成語注解·兵部》:“緝捕無逃逋之患。拿賊的時候兒,一個也不能逃脫,沒有留下後患的事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逋(táo bū)是古漢語複合詞,由“逃”與“逋”二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逃亡、逃避,特指為躲避責任(如賦稅、勞役、刑罰等)而潛逃隱匿的行為。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考據:


一、字義解析

  1. 逃:本義為逃跑、躲避。《說文解字》釋:“逃,亡也。從辵,兆聲。”
  2. 逋:本義指逃亡、拖欠。《說文解字》釋:“逋,亡也。從辵,甫聲。”引申為拖欠(如“逋租”)、逃避責任。

    二字連用構成同義複詞,強調為逃避義務或罪責而隱匿逃亡的行為。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逃逋”釋義為“逃亡;逃避”。

    書證引宋代李綱《申省措置酌情處斷招降盜賊狀》:“其逃逋軍民,願歸業者,多方招誘。”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

  2. 《辭源》(第三版):

    釋“逋”字條下注明“逃逋”為複合詞,指“逃亡躲避”。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古代漢語詞典》:

    明确“逃逋”為動詞,釋義“逃亡,逃跑”,例證引《宋史·食貨志》:“民多逃逋,以避征徭。”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


三、曆史文獻用例

  1. 《宋史·食貨志上二》:

    “州縣吏不能撫存,遂使逃逋,非有虐政為之害也。”

    (指百姓因無法生存而逃亡,非因暴政所緻。)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1985年。

  2. 《唐律疏議·捕亡律》:

    将“逃逋”納入法律範疇,規定對“丁夫雜匠在役亡者”及“防人向防而亡者”的懲處,反映其特指逃避國家義務的非法逃亡。

    來源:中華書局《唐律疏議》,1983年。


四、語義演變與關聯詞


結論:“逃逋”是具法律色彩的文言詞,強調為逃避責任(賦稅、勞役、刑罰)而主動逃亡的行為,其釋義與用例在《漢語大詞典》《辭源》及正史、律法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體現了古代社會對人口流動的管控邏輯。

網絡擴展解釋

“逃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逃逋”讀作táo bū,屬于同義複合詞,意為逃亡、流亡。其中:

二、詞源與用法

該詞為并列結構,兩字含義相近,強化“逃亡”之意。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1. 宋代王庭珪《送駱仲武》詩:“三年竟亦無逃逋”。
  2. 清代梅曾亮《禮部侍郎陳公墓志銘》提及“疾其逃逋”。
  3. 《六部成語注解·兵部》用“緝捕無逃逋之患”描述抓捕無遺漏。

三、相關擴展

四、總結

“逃逋”是古漢語中表示“逃亡”的複合詞,結構上通過同義重複強化語義,常見于宋、清等朝代的詩文或官方文書。如需進一步了解“逃”或“逋”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丹表露薄材不識泰山晡夕滄溟禅家子巢窠斥仙寵辱若驚寵馭彈棊躭味道德觀念笛牀定朔東指西畫鬥棊二傳額手稱慶繙譯非不馮谖劍鼓腦争頭鼓子詞紅封急眼沮洩孔洞蘭芷之室靈篆落塵邏絡忙碌碌嫚侮枚舉眇略男弟逆藩朋頭偏恣愆誅檠括勤務凄恸認生桑笄騷音聖米説唱壇畤畋狩停晷透墒瓦椀烏豆吾山閑聒祥占校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