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帖字。《舊五代史·選舉志》:“每歲明經一科,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餘。舉人如是繁多,試官豈能精當。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參見“ 帖字 ”。
“帖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帖經”方法,即考生需根據題目默寫經典原文。這種考試形式強調記憶而非理解,導緻部分考生隻機械背誦,忽略文理深意。例如《舊五代史·選舉志》提到“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批評了這種應試弊端。
與書法臨摹相關,指通過臨寫字帖學習書法技藝。例如中提到的“摹得諸王帖”“臨習‘蘧字’”,即是通過臨摹名家字帖提升書法水平。這裡的“帖”指書法範本(如碑帖、字帖),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
總結來看,“帖書”需結合曆史或藝術背景理解,既關聯古代教育制度,也涉及書法文化。
帖書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帖”和“書”。它的意思是“抄寫、抄錄書籍的一種方式”。
拆分帖字的部首為“巾”,表示與衣物相關,帖的總筆畫數是10畫;拆分書字的部首為“⺆”,表示與人有關,書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帖書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行文抄錄的一種方式。在古代,紙張非常寶貴昂貴,人們為了節省紙張,常常采用帖書的方式,把一本書的内容抄錄在一張紙上。
《帖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貼書」。
在古代,帖書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通常采用豎排的方式,從右向左進行書寫,這與現代漢字的左右排列方式相反。
1. 學生們在課堂上必須帖書,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 這本書是我爺爺給我帖書的,裡面記載了他年輕時的故事。
帖子、帖針、書帖、帖寫
摘抄、謄寫、抄錄
創作、創造、編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