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帖書的意思、帖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帖書的解釋

猶帖字。《舊五代史·選舉志》:“每歲明經一科,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餘。舉人如是繁多,試官豈能精當。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參見“ 帖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帖書”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解釋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1. 基本釋義

    “帖”指文書、字條或書法範本,“書”為書寫或文書。組合後,“帖書”在古籍中多指官方文書或正式函件,例如《宋史·職官志》記載地方官員需“以帖書達于朝”,指通過公文上報朝廷。現代漢語中,該詞亦可指代臨摹用的書法字帖,如《中國書法大辭典》将“帖書”列為書法學習的基礎材料。

  2. 曆史語義演變

    唐代“帖書”特指科舉考試的題目文書,據《通典·選舉志》描述,考生需“依帖書作答”,即根據官方發布的文書内容進行答題。至明清時期,詞義擴展至民間契約文書,例如地方縣志中出現的“田産帖書”即地契憑證。

  3. 書法術語引申

    在書法領域,“帖書”強調臨摹古代名家字帖的書寫方式。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提出:“習帖書者,當先悟其筆意”,指臨帖需理解原作的運筆精髓。當代書法教育仍沿用此概念,作為基本功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帖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1.科舉考試中的“帖書”

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帖經”方法,即考生需根據題目默寫經典原文。這種考試形式強調記憶而非理解,導緻部分考生隻機械背誦,忽略文理深意。例如《舊五代史·選舉志》提到“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批評了這種應試弊端。

2.書法領域的“帖書”

與書法臨摹相關,指通過臨寫字帖學習書法技藝。例如中提到的“摹得諸王帖”“臨習‘蘧字’”,即是通過臨摹名家字帖提升書法水平。這裡的“帖”指書法範本(如碑帖、字帖),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

補充說明

總結來看,“帖書”需結合曆史或藝術背景理解,既關聯古代教育制度,也涉及書法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

班輩胞人表左避伏炳煌搏鬭藏鋒斂銳吃力楚謡玳瑁簪代襲丹素丹衷大足丁戶鬥格度鳥煩僞豐碣風虔風移浮查寒儁賀餞河流河豚火伯計疏積攢急章拘諸闊野朗日櫑葛累氣麗靡陸地曼暖覃愛漆沙硯羣輩殺哀哨馬生不逢時沈膇時師世孫殊衆思憶竦慕所诠聽錯同侪通子湍怒委誠湘靈鼓瑟鄉土文學賢雅削皮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