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星正月晨現于東方,謂之“監德”。《史記·天官書》:“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正月,與鬥、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色蒼蒼有光。” 司馬貞 索隱:“歲星正月晨見東方之名。” 北周 庾信 《思舊銘》序:“歲在攝提,星居監德, 梁 故 觀寧侯 蕭永 卒,嗚呼哀哉!”
監德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考據:
一、基本詞義 “監德”由“監”“德”二字構成,其中“監”取《說文解字》“臨下也”之本義,引申為監察、鑒照;“德”在《爾雅》中訓為“得也”,指道德品行的修養成果。二字組合形成“監察德性”的核心語義。
二、天文專名 據《史記·天官書》記載,監德為歲星(木星)的别稱:“歲星曰東方春木,人主之象,其名曰監德。”此處作為星官名,象征天界對人間德行的監察機制,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
三、文化象征 《春秋緯·元命苞》載:“監德者,所以觀諸侯之治也。”在谶緯體系中,該詞被賦予政治倫理功能,成為評判統治者德政的天象依據,與“刑德”“賞罰”等概念構成關聯體系。
四、曆史流變 唐代《開元占經》卷二十三詳述:“歲星...春三月改名監德”,證實該詞在天文曆法領域的具體應用。明清時期逐漸脫離專業術語範疇,在《日知錄》等典籍中轉化為道德規訓的象征符號。
“監德”一詞有兩種不同釋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天文學術語(主要釋義) 指歲星(木星)在正月早晨出現于東方的天文現象。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天官書》:
"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正月,與鬥、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色蒼蒼有光。"
- 觀測特征:蒼青色光芒,與鬥宿、牛宿同時出現
- 文獻記載:北周庾信《思舊銘》序言、漢代《漢書·天文志》等均有沿用
二、道德修養概念(少數釋義) 由"監"(監督)與"德"(品德)組合而成,強調自我約束品德行為。該釋義雖被部分詞典收錄,但缺乏廣泛文獻佐證,需謹慎使用。
補充說明:
百不一存八使鼻雷比侔兵在其頸鄙棄不啻天地不打不相識采蕨讒蠅出乖露丑春嬌鹾稅打酒座當路德洋恩普帝國州大廈範圍幹粉公局股份制歸聚櫃吏何渠笳笛簡短菅屦檢驗工憍矜哜齒解民倒懸迹兆垲壤來處兩林鸾膠鳳絲買家馬角牛緬鑒迷蝴蝶鬧意氣藕合頖宮輕帻瓊玖啓示蘘荷日中必昃騷雜山東山相,山西出将山菌子失伍順軌竦拔太山剃落五等五蘊顯彈筱簵之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