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心镂骨的意思、銘心镂骨的詳細解釋
銘心镂骨的解釋
形容感念甚深,永記不忘。 唐 柳宗元 《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鏤骨,無報上天。” 明 張居正 《謝赉銀币疏》:“銘心鏤骨,惟安社稷以為圖。”《人民文學》1979年第9期:“革命作家出自銘心镂骨的仇恨,塑造生死搏鬥的靈魂。”亦作“ 銘心刻骨 ”。《水浒傳》第九七回:“真是銘心刻骨,誓死圖報!”《紅樓夢》第三二回:“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生降死不降”》:“這志願,便到現在也銘心刻骨。”
詞語分解
- 銘心的解釋 銘文詳細解釋銘記在心。形容永記不忘。《三國志·吳志·周鲂傳》:“銘心立報,永矣無貳。”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銘心既往,圖報方來。”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我對于報章,向來
- 镂骨的解釋 .比喻深刻難忘。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序教》:“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 唐 杜甫 《奉贈蕭十二使君》詩:“食恩慚鹵莽,鏤骨抱酸辛。” 明 沉鲸 《雙珠記·從軍
網絡擴展解釋
“銘心镂骨”是一個成語,形容感受極為深刻,永遠銘記不忘。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míng xīn lòu gǔ
- 注音:ㄇㄧㄥˊ ㄒㄧㄣ ㄌㄡˋ ㄍㄨˇ
- 結構:聯合式(由“銘心”和“镂骨”兩部分并列構成)。
- 感情色彩:中性,強調記憶的深刻性,可褒可貶,具體取決于語境。
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序緻》:“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镂骨。”
- 經典引用:唐代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镂骨,無報上天。”
(此例常被後世引用,進一步強化成語的文學性和情感深度。)
用法與示例
- 近義詞:刻骨銘心、銘心刻骨。
- 反義詞:無動于衷、過眼雲煙。
- 適用場景:多用于形容恩情、教訓、經曆等難以忘懷的事物。
- 例句:
- 革命作家用銘心镂骨的仇恨,塑造生死搏鬥的靈魂。
- 你若嘗過人類的薄情,便會覺得動物的無私之愛銘心镂骨。
延伸解析
- “銘”與“镂”:二字均含“刻”意,分别指向“刻在心上”和“刻入骨中”,雙重強調記憶的深刻性。
- 現代使用:常見于書面語和文學創作,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情感表達更為強烈。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銘心镂骨》的意思
《銘心镂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深刻刻骨銘心。形容某件事情或某個經曆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令人難以忘懷。
《銘心镂骨》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銘心镂骨》共有6個字,拆分部首為金、心、刀、骨。總筆畫數為24畫。
《銘心镂骨》的來源
《銘心镂骨》這個成語來源于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血椿秘錄》中的一句話:“秋水共長天一色,水量難忘,黃粱一夢,镂骨銘心。”後來,人們在引用時逐漸簡化為現在的《銘心镂骨》。
《銘心镂骨》的繁體字
《銘心镂骨》的繁體字為「銘心鏤骨」。
《銘心镂骨》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成語《銘心镂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表現為「銘心鋪骨」。
《銘心镂骨》的例句
他的故事深深地銘心镂骨,讓我終生難忘。
《銘心镂骨》的組詞
銘心、镂骨
《銘心镂骨》的近義詞
刻骨銘心、念念不忘、深入骨髓
《銘心镂骨》的反義詞
輕而易舉、泛泛而談、毫無印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