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感念甚深,永記不忘。 唐 柳宗元 《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鏤骨,無報上天。” 明 張居正 《謝赉銀币疏》:“銘心鏤骨,惟安社稷以為圖。”《人民文學》1979年第9期:“革命作家出自銘心镂骨的仇恨,塑造生死搏鬥的靈魂。”亦作“ 銘心刻骨 ”。《水浒傳》第九七回:“真是銘心刻骨,誓死圖報!”《紅樓夢》第三二回:“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生降死不降”》:“這志願,便到現在也銘心刻骨。”
“銘心镂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íng xīn lòu gǔ,形容記憶極其深刻,永遠無法忘懷,多用于表達對恩情、教訓或情感的深切感受。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本指在器物上刻字,引申為深刻記住。如《禮記·祭統》:“銘者,自名也。”
意為雕刻(金屬、玉石等),如《荀子·勸學》:“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象征内在情感與精神深處,強調記憶深入骨髓、刻入靈魂。
形容記憶或感受深入内心和骨髓,無法磨滅。
多用于深刻的感激、仇恨、教訓或愛情,強調情感或經曆的強烈持久性。
刻骨銘心、念念不忘、沒齒難忘。
過眼雲煙、轉瞬即逝、置若罔聞。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多用于對别人的恩情或教訓)。
例:老師的教誨銘心镂骨,終身受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漢語大詞典》:
比喻感受極深,永志不忘。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成語大辭典》:
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難以忘卻。
來源:商務印書館。
文學引用: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倘有誰讀了銘心镂骨,以後轉勸别人,也是一件功德。”
來源:魯迅全集。
古詩文:
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别茶人。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别茶人。”
(注:後兩句以“銘心镂骨”喻茶情之深,流傳中常被化用。)
“父母的養育之恩,我銘心镂骨,永世不忘。”
“那次失敗的教訓銘心镂骨,讓他從此謹慎行事。”
“那段烽火歲月中的情誼,早已銘心镂骨。”
“銘心镂骨”以器物雕刻為喻,将抽象的情感記憶具象化,生動體現了漢語“以形傳神”的表達智慧。其深厚的文化意蘊與情感張力,使其成為表達永恒記憶的經典成語。
“銘心镂骨”是一個成語,形容感受極為深刻,永遠銘記不忘。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暗事抱恨啵噜黪墨阊阍長郎谄惑讒訴出沐從頭端罩獨養子幡蓋非金屬礦床芬氲斧藻怪誕不經關系貴富害虐洪殺圜阙禍讟狡兔三窟齑葛錦繃京闱寇攘岚光類物兩行遼海鶴魯衛之政夢遺廟庖闵勉南祖粘滞驽馬十駕僄悍遣虱戎燼镕陶三淖上冬賞賢使能師人衰親書劫松桢彈冠結绶慰誨危傾文莖蝸醢吳均體仙人鞭現勢銜圖卸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