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耳之學的意思、口耳之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耳之學的解釋

語本《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謂隻是耳聽口說的學習。後用以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宋 陸遊 《跋柳書蘇夫人墓志》:“蓋欲注 杜 詩,須去 少陵 地位不大遠乃可下語。不然,則勿注可也。今諸家徒欲以口耳之學揣摩得之,可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耳之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僅通過口頭聽聞獲得、未經深入理解或實踐驗證的學問。這種知識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刻理解和真實體悟。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整體喻義

  1. "口"與"耳"

    象征知識的傳播方式:通過口頭講述(口授)和耳朵聽取(耳受)。這種方式依賴他人傳授,具有間接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 "口"字釋義第7項(傳播功能);"耳"字釋義第1項(聽覺器官)。

  2. "之學"

    指學問、知識體系,強調其形式化特征。

  3. 整體喻義

    指代依賴聽聞而非親身實踐的淺層知識,暗含對知識真實性與深度的質疑。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53頁,标注為"含貶義"。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指僅憑口頭傳授、耳聽所得的知識,未經深入思考與實踐。"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二卷,第1021頁。

  2. 《辭海》(第七版)

    "形容學問停留于聽聞層面,缺乏獨立見解與實證基礎。"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語詞分冊,第586頁。

  3.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在"耳"字條目下引申說明:

    "口耳相傳"式學習易導緻知識失真,如《荀子·勸學》所言"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來源:商務印書館,第98頁。


三、文化溯源與經典用例

此概念可追溯至先秦儒家對治學态度的批判:


四、現代引申與同義表達


五、學術研究參考

語言學家王甯在《訓诂學原理》中指出:

"口耳之學反映傳統教育對直接經驗的忽視,現代教育需警惕其變體——脫離語境的知識灌輸。"

來源: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頁。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口耳之學"深刻揭示了知識獲取中實踐與思辨的必要性,其批判價值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口耳之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含義、出處、用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含義

指僅通過耳朵聽、口頭說的方式獲取的膚淺知識,缺乏深入理解和實踐。該詞帶有貶義,強調知識停留在表面,未内化為真正的學識。

出處

源自《荀子·勸學》: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意為:淺薄之人學習時,知識僅從耳朵進入、從口中說出,未經過思考沉澱,無法提升自身修養。

用法

例句

該成語提醒人們學習需注重内化和實踐,而非僅依賴聽聞。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教育、學術讨論等場景,警示避免浮于形式的學習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背穴廛邸倡姥償命長翟聰明叡知粹媺村戶錯支剌道望菲什覆埋蓇朵兒貴德壞植散群換羊書奸訛檢局僅隻金字塔積水酒幌蠲酲娟潔看牌啃齧磕頭禮拜空冥款伏狂吠狴犴曠曠簾鈎靈地凜栗買爵媚川都梅雨蒙事木刀暖融融牌尾輕若鴻毛窮形極相窮檐起墒忍愧桑蓬山窮水絶史迹市交詩逸樹蜜套叙童孫翫服萬向節,萬向接頭無為自化降龍缽閑劇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