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謂隻是耳聽口說的學習。後用以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宋 陸遊 《跋柳書蘇夫人墓志》:“蓋欲注 杜 詩,須去 少陵 地位不大遠乃可下語。不然,則勿注可也。今諸家徒欲以口耳之學揣摩得之,可乎?”
“口耳之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含義、出處、用法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指僅通過耳朵聽、口頭說的方式獲取的膚淺知識,缺乏深入理解和實踐。該詞帶有貶義,強調知識停留在表面,未内化為真正的學識。
源自《荀子·勸學》: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意為:淺薄之人學習時,知識僅從耳朵進入、從口中說出,未經過思考沉澱,無法提升自身修養。
該成語提醒人們學習需注重内化和實踐,而非僅依賴聽聞。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教育、學術讨論等場景,警示避免浮于形式的學習态度。
口耳之學是指通過口耳傳承、口口相傳的學問,即口頭傳授的知識。這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古代學問傳承的方式,強調了口頭交流和傳統的重要性。
《康熙字典》中,口耳之學的部首為“口”,總筆畫數為10。
口耳之學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中,意為通過傳聞、口述學習而得到的知識。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經過口頭傳承的各種學問。
《口耳之學》的繁體字為「口耳之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改革和演變。但《口耳之學》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大多數是根據個别文獻或者個人習慣而定。因此,古時候漢字寫法會有一定的變化。
1. 這個技藝隻能通過口耳之學傳承,沒有書面材料可供學習。
2. 古代許多經典著作都是通過口耳之學流傳下來的。
1. 紙糊口耳之學:指簡單、粗略的學問或知識,不夠深刻。
2. 口耳相傳:指通過口頭傳遞,一代代傳承下來。
1. 口授學問
2. 傳統知識
書面學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