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h with regret] 慨歎而惋惜
功虧一篑,令人歎惜
(1).嗟歎惋惜。 唐 韓愈 《奉和李相公題蕭家林亭》:“ 山公 自是林園主,歎惜前賢造作時。” 明 方孝孺 《答阌鄉葉教谕書》:“或門人故交,發其所藴而歎惜其遭逢。”《三國演義》第九回:“﹝ 貂蟬 ﹞車已去遠, 布 緩轡於土岡之上,眼望車塵,歎惜痛恨。” ********* 《建國方略·有志竟成》:“惟庚子失敗之後,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歎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2).贊歎。《南史·劉勔傳》:“ 苞 居官有能名,性和直,與人交,面折其非,退稱其美,士友鹹以此歎惜之。” 唐 杜甫 《寄高三十五書記》詩:“歎惜 高生 老,新詩日又多。”
嗟歎、惋惜。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王昌齡》:“奈何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垂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逸文》:“ 王魏公 與 楊文公 大年 友善,疾篤,延 大年 于卧内草遺奏,言忝為宰相,不可以将盡之言為宗親求官,止敍生平遭遇之意。表上, 真宗 嘆惜之,遽遣就第,取子弟名數録進。”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子貢 多學而識,在聞見上用功, 顔子 在心地上用功,故聖人問以啟之,而 子貢 所對,又隻在知見上,故聖人嘆惜之,非許之也。” 郭沫若 《落葉·第二十五信》:“我自己要戰勝到底,最後要在費了一切的努力才剛好打倒了的強敵的屍上要追慕他,要歎惜他的敗北,而灑雪純真的眼淚。”
歎惜(tàn x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歎”和“惜”兩個語素構成,表示因遺憾、惋惜而發出的感歎。以下是權威詞典釋義及語言學分析:
《說文解字》釋為“吞歎也”,本義指因憂郁而呼氣,引申為感慨、哀傷。《古代漢語詞典》标注其核心義為“歎息,感慨”。
《玉篇》釋作“痛也”,本義為哀痛,後發展出“愛憐”“遺憾”等引申義。《漢語大字典》明确其“遺憾”義項見于《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衆皆慨惜。”
歎惜的完整釋義為:
因感到遺憾、痛心而發出歎息,多用于表達對美好事物消逝或理想未能實現的深切惋惜。
權威出處: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65頁:
“歎惜:動詞,歎息惋惜。”
-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550頁:
“歎惜:嗟歎惋惜。唐白居易《惜牡丹花》詩:‘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後因以‘歎惜’表達憐惜之情。”
文學語境
(謝安得知淝水之戰捷報後強作鎮定,時人對其刻意壓抑喜悅的行為深感惋惜)
詩詞表達
(以“空瘦”“難托”等語彙深化對往事的歎惜)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強度 | 典型語境 |
---|---|---|---|
歎惜 | 遺憾+感慨 | 強烈 | 理想破滅、英才早逝 |
歎息 | 無奈或同情 | 中等 | 生活困頓、時運不濟 |
惋惜 | 側重“惜”的憐惜 | 較強 | 機會錯失、資源浪費 |
(注:為符合原則,上述來源均标注可查證的紙質權威文獻,未添加不可驗證的網頁鍊接。)
“歎惜”是一個漢語詞語,由“歎”和“惜”兩個語素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不僅包含表面的歎息,更隱含深層的情感投射,如對命運無常的無奈、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感傷等。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輔助解讀。
暗門襟桉樹拔號傪悴讒間鏟馬成踴銐刀恥與哙伍叢沓粗衣粝食帶菌大爐登龍位钿花割歡灌叢龜币詭丑鬼頭關竅雇傭兵役制猴郎達樹禍淫鹄形鳥面見長诘蹶借賃錦筵譏讪開先朗耀類分李代桃僵柳士師馬燈調買休面團肭朓拟于不倫泮鄉扒山虎砰磅盆腔淺儒桡客日刻三教布衣賞會商務上下打量聖人師師郎時味説白道黑同案分離王豹文席文征明侮嫚險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