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h with regret] 慨歎而惋惜
功虧一篑,令人歎惜
(1).嗟歎惋惜。 唐 韓愈 《奉和李相公題蕭家林亭》:“ 山公 自是林園主,歎惜前賢造作時。” 明 方孝孺 《答阌鄉葉教谕書》:“或門人故交,發其所藴而歎惜其遭逢。”《三國演義》第九回:“﹝ 貂蟬 ﹞車已去遠, 布 緩轡於土岡之上,眼望車塵,歎惜痛恨。” ********* 《建國方略·有志竟成》:“惟庚子失敗之後,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歎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2).贊歎。《南史·劉勔傳》:“ 苞 居官有能名,性和直,與人交,面折其非,退稱其美,士友鹹以此歎惜之。” 唐 杜甫 《寄高三十五書記》詩:“歎惜 高生 老,新詩日又多。”
嗟歎、惋惜。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王昌齡》:“奈何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垂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逸文》:“ 王魏公 與 楊文公 大年 友善,疾篤,延 大年 于卧内草遺奏,言忝為宰相,不可以将盡之言為宗親求官,止敍生平遭遇之意。表上, 真宗 嘆惜之,遽遣就第,取子弟名數録進。”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子貢 多學而識,在聞見上用功, 顔子 在心地上用功,故聖人問以啟之,而 子貢 所對,又隻在知見上,故聖人嘆惜之,非許之也。” 郭沫若 《落葉·第二十五信》:“我自己要戰勝到底,最後要在費了一切的努力才剛好打倒了的強敵的屍上要追慕他,要歎惜他的敗北,而灑雪純真的眼淚。”
“歎惜”是一個漢語詞語,由“歎”和“惜”兩個語素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不僅包含表面的歎息,更隱含深層的情感投射,如對命運無常的無奈、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感傷等。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輔助解讀。
歎惜(tànxī)是一個多音字,可以作為動詞、名詞或者形容詞使用。作為動詞,歎惜表示對某種情況或現狀感到惋惜、遺憾;作為名詞,歎惜表示悲傷、憂傷的情緒;作為形容詞,歎惜描述對某件事物或情景的感慨。
拆分部首和筆畫:歎(口、又)共兩筆;惜(忄、木、心)共12筆。
來源:歎和惜均為常用的漢字。歎字出自《說文解字》:“欣四歎也。” 惜字出自《說文解字》:“從忄昔從木人意。忄者,心也;有忻之音。”
繁體:歎惜的繁體字為歎惜。
古時候漢字寫法:歌手楊洪基在歌曲《歎惜之懷》中有歌詞:“沉陷聖邊源,吾當何惜高丘陽草盛腰們遊毛。” 其中的“懷”字在古代常以“胄”字向下加點表示。
例句:
1. 他歎惜着年少時逝去的美好時光。
2. 看着兒子離家,父親歎惜地說:“孩子長大了,真是時光飛逝。”
3. 演員的突然離世,令人不禁感歎惜命運的無常。
組詞:感歎、遺憾、遺悔、歎息。
近義詞:懷念、悲傷、憂傷、懊悔、惋惜。
反義詞:慶幸、滿意、釋然、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