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节和印信。《汉书·傅介子传》:“﹝ 楼兰王 安归 ﹞发兵杀略卫司马 安乐 、光禄大夫 忠 ……及 安息 、 大宛 使,盗取节印献物。” 颜师古 注:“节及印, 汉 使者所賫也。”
“节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由“符节”与“印信”组合而成,特指古代官员的身份凭证与职权象征。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基本释义 “节”本指竹制符节,《说文解字》载“节,竹约也”,后演变为使臣持以征信的器物;“印”即印章,《释名·释书契》称“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两字合称代指官员的任命文书与官印系统,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乘舆诸印,皆以白玉,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二、职权象征 在汉代官制中,“节印”具有分级授权特征。刺史持竹制符节巡视州郡,将军则配铜制官印,如《汉官仪》载:“孝武皇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这种制度在《史记·酷吏列传》中亦有印证:“张汤为御史大夫,刻章明法,正上下之仪。”
三、文献用例 唐宋时期该词多用于外交文书,《新唐书·百官志》载:“蕃国首领死,子孙袭封,则授以节印。”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考证:“汉制使匈奴持节,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牦牛尾作三重。”印证了其作为国家权力延伸载体的功能。
(主要参考来源:国学大师网、汉典、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节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古代政治、外交活动相关。以下为详细解释:
节印(jié yìn)指符节和印信,两者均为古代官员或使者行使权力的凭证:
历史文献:
现代用例: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文学作品或展览解说中,描述古代使者的职权或历史事件细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书》相关章节或汉典等权威词典。
阿月不愤不启恻容朝望纯文学大风诗岱泰大帽子度数恶贯已盈繁虑风木之思傅粉施朱负重国宴鸿渥呼鹰奖挹椒合讦切经济林劲骨丰肌九籥倦困巨夫裾裾军礼空费控告略及留吁笼而统之趢趢罗汉莽宕密挤挤迷亡内囊碾碎涅汙骈脇抢手货諐囚齐步走怯挠倾羡人望山洪山居圣规盛治属丝言思士操滩地铜山金穴秃节温酎衔羁邪辞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