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褒貶。古代賜衮衣以示嘉獎,給斧钺以示懲罰,故雲。 明 張居正 《拟唐回鹘率衆内附賀表》:“衮鉞中嚴於筆削,絲綸下逮於兜離。” 梁啟超 《上鄂督張制軍書》:“上畏昊天之視聽,下思良史之衮鉞,則亡羊補牢,今猶可及。”
衮钺(gǔn yu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衮(gǔn)
指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級官員)穿戴的繡有卷龍圖案的禮服,象征尊貴與權力。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衮”為“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
钺(yuè)
古代兵器,形似斧而較大,多為青銅或鐵制。在禮制中,钺是王權、軍權的象征,常由君王授予重臣以示征伐之權。
來源:《漢語大詞典》載“钺”為“古代兵器,青銅制,圓刃或平刃,安裝木柄,持以砍斫”。
衮钺合稱,喻指“褒貶賞罰” 的二元權力:
此概念源于古代帝王對臣下的治理手段,融合了禮制恩威與法律制裁的雙重權威。
來源:
《漢語大詞典》釋“衮钺”:“衮衣和斧钺。古代帝王賜予諸侯或大臣的兩種器物,衮衣以示榮寵,斧钺以示威權。後亦借指褒貶賞罰。”
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訪問鍊接)
在傳統文獻中,“衮钺”多用于形容史家筆法或權威評判:
來源:
《辭源》釋“衮钺”:“古代以衮衣賜有功,斧钺誅有罪,因以衮钺指賞罰。”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官網(訪問鍊接)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冕服有庸,斧钺有節”,後經漢唐典籍融合為固定概念。宋代朱熹《通鑒綱目》序言明确以“衮钺”喻史家褒貶,成為後世通用義。
來源:
王力《古漢語字典》指出:“衮钺連用,始于史評文獻,取禮法并施之意。”
衮钺的核心語義是通過禮法象征(衮衣與斧钺)指代“賞罰并行的權威評判”,深植于中國古代政治倫理與史學傳統。
“衮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ǔn yuè,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象征君主權威與權力
“衮”指古代君主的禮服,象征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威嚴;“钺”是古代兵器,代表軍事權力和刑罰。二者結合,形容君主或統治者集威嚴與實權于一身,權力不可侵犯。
引申為褒貶評價
古代以“賜衮衣”表彰功績(嘉獎),以“授斧钺”象征懲罰或征伐權(貶斥)。因此,“衮钺”也被用來指代對人物或事件的褒貶評判。例如明代張居正曾用“衮鉞中嚴於筆削”表達史書評價的嚴謹性。
用法示例
注意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含義。
百花争妍白行簡白雲蒼狗版國杯賽陂堰标呈标新竪異賓詹脖頸兒,脖頸子蠶紙唱隨産前澄和赪顔蟲魚篆瘡疾殂逝颠童鼎力相助東鄉法雨概要寡臣觀衆過稅海隝函書喊冤紅杏出牆華林黃鐘瓦缶家規晉邦敬信救安積怨渴盤陁國駃題哭竹靈菌力争上遊録遺毛團門欄民役默改納蘭詞囊錐露穎噴雲吐霧品體乾草擎舉求艾權現趨令宂渎杉刺子失實文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