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駁的意思、八百裡駁的詳細解釋
八百裡駁的解釋
牛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汰侈》:“ 王君夫 ( 愷 )有牛,名八百裡駮,常瑩其蹄角。 王武子 ( 濟 )語 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 君夫 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 武子 一起便破的,卻據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駿馬之稱。八百裡,狀其善于奔馳。《晉書·王濟傳》作“駁”,古字同。後用為氣概豪邁的典實。 宋 蘇轼 《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裡,豪氣一洗儒生酸。” 宋 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詞語分解
- 八的解釋 八 ā 數名,七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 筆畫數:; 部首:八; 筆順編號: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網絡擴展解釋
“八百裡駁”是一個源自《世說新語·汰侈》的典故,具有以下含義和演變:
一、詞義本源
-
指代牛名
此詞原指晉代王恺(字君夫)所養的一頭名牛。據記載,此牛名為“八百裡駁”,蹄角常被裝飾得晶瑩剔透。王濟(字武子)與其打賭射箭,獲勝後當場殺牛取心炙烤,僅嘗一脔便離去。
-
詞義解析
- “八百裡”:形容牛善于奔馳,日行八百裡。
- “駁”:原指毛色斑駁的駿馬,此處借喻牛的神駿非凡。
二、文學引申
- 象征豪邁氣概
後世文人(如蘇轼、辛棄疾)将其用作典故,借以表達豪放灑脫的情懷。例如:
- 辛棄疾《破陣子》中“八百裡分麾下炙”,化用分食牛肉的場景,烘托沙場壯烈。
- 蘇轼詩中“要當啖公八百裡”則暗含以豪邁之舉破除文人酸氣的深意。
三、使用注意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代曆史典故中的名牛,也可作為文學意象表達壯懷激烈的情感。其核心關聯文獻為《世說新語》及《晉書·王濟傳》。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八百裡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八百裡長的堤壩”。該詞的拆分部首是“馬”和“隹”,筆畫數為19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楚辭》中,出自《離騷》一篇。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八百裡搏」。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沒有出現過與《八百裡駁》相同的寫法。一個例句可以是:“水天成一色,八百裡駁通。”在這句話中,八百裡駁形容了堤壩的長短。關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很遺憾,我無法提供更多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