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删削、修改文字。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楊文貞公遺囑》:“《楊文貞公傳》, 王抑庵 尚書作。公嘗三緻書商确書削,再緻潤筆。”
(2).指作文字工作。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餘年二十有四以書削自給于同縣姻家 呂氏 。”
“書削”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權威辭書記載:
本義
指古代修改簡牍文字的工具組合。“書”為書寫工具,“削”即“書刀”,用于刮削竹簡上的錯字。例如《周禮》鄭玄注:“削,今之書刀。”
引申義
作動詞時表示“修改文字”,如《後漢書》記載“筆削既定”,其中“削”即代指修改行為。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削”在典籍修訂中的工具屬性。
文化釋義
漢典網等現代辭書平台指出,“書削”在文獻中偶見代指“著述工作”,如《論衡·量知篇》載“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椠,析之為闆,力加刮削,乃成奏牍”,此處“削”與“書”共同構成文書制作過程。
需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見于古籍及訓诂學研究。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紙質版或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獲取更詳盡的古漢語用例。
“書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書”(書寫、文字)和“削”(删改、修整)組成,本義指對文字進行删減、修改的行為。例如古代在竹簡上書寫時,若需修正錯誤,會用刀刮去原字重新刻寫,這一過程即稱為“書削”。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還可代指從事文字編纂或文書類工作。如明代文獻記載“以書削自給”,即指依靠文字工作謀生。
曆史用例
明代葉盛《水東日記》提到楊文貞公曾多次“商确書削”,意為反複商讨修改文稿内容,體現了該詞在文獻中的實際應用。
注意:部分資料(如)提到“書削”作為成語的比喻義(揭露真相),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需謹慎使用。
幫腿兵道赤心奉國船東垂範百世湊近存亡續絕禱獻滇劇蝶戀花頂租鬥進度無極訛倪非行負進瞽夫過稽和光同塵河洛橫敵淮南八公慌慌張張花銀會事家客江濆兼赢金軸科需曠野愧勗連漉憐恤厘改露朵綿羽腦脹狃虓漂灑邳橋千秋萬世奇士群豎觑望染翰入贅晌睡尚飨上載神規設限聽人穿鼻土隁晚吹問道文無加點渥丹銜樂稀糜